槍發明既故事..發明者..零件

2007-02-28 4:15 am
槍發明既故事..發明者..零件

回答 (1)

2007-02-28 4:18 am
✔ 最佳答案
槍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槍械指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射彈丸,口徑小於20毫米(大於20毫米定義為"火炮")的身管射擊武器。以發射槍彈,打擊無防護或弱防護的目標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也是其他兵種的輔助武器。在民間還廣泛用於治安警衛、狩獵、體育比賽。

[編輯] 槍械的發展歷史
早在1259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藥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火藥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幹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很少能成功開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懾作用.到了元朝,先是火藥的配比被重新調整,導致同樣體積的火藥,其在相同空間內所引發的爆炸氣流壓強比原來的壓強提高了約三倍,即是說,彈丸的加速度變為了原來的三倍,出膛速度變為了原來的1.732倍;而與此相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能承受的膛壓大幅度提高,這樣一來,火槍的使用價值由於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彈,主要以石塊和鉛彈為主,所以這種新式的火槍被命名為「石火矢」。不過,由於它的體積大,且十分的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優秀裝備。同時代,元朝也製造出了早期的手槍,其雖然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憐,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價值.至於西歐方面,出現同類武器是在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名叫「火門槍」,其實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似乎和火繩槍差不多,所以,這種武器主要是用於城堡要塞的防禦。當時騎兵也裝備了火槍,德意志的槍騎兵們就曾用「火門槍」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騎兵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到了十五世紀初期,戰場上出現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從而,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而且,工匠們在新式火槍的槍膛內裝進了一種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是,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亂槍齊射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較大的威力.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放異彩的「火繩槍(Arquebus)"終於出現了。最初的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著一根緩燃的火繩。火繩是經過硝酸鉀或其它化學藥物處理的麻繩捻成的,到了後期,也有用火棉(纖維素硝酸酯)拉成絲與浸過蓖麻油的麻繩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區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繩製作火繩。彈丸採用鐵或者鉛做成,一般來說,因為鉛軟且易變形,所以在裝填時和命中目標時,都有相當的好處,否則的話,裝填彈丸時,需將鐵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鐵彈進膛,非常的浪費時間。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在抵消后座力方面,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藥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為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級火槍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鬥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著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著的火不易熄滅。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摺子,射程起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髮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80米,它在1543年傳入了日本。「Musket」毛瑟槍——於1500年前後誕生於德國紐倫寶地區的螺旋式線膛的扳機擊發火繩槍,也稱「來複槍」(Rlife),由於內刻的膛線有效的加強了槍管的強度,導致槍管的長度有所提高,並能對彈葯受力運動進行較好的導引,也就是說,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達了200米之多!而且,這種火繩槍還具備了由準星和照門組成的瞄準裝置,所以,準確度大大提高。總之,可謂是槍界一大革命也,不過,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能夠廣泛的被採用,只有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三個比較強大的邦國把它正式裝備了部隊,這也是德意志聯邦內這三個邦國能夠充分壓制漢諾瓦等小國,以及"威懾"義大利,法蘭西等大國的原因之一。不過很顯然,這種線膛式火繩槍並沒有傳入日本,直到以後的燧發槍誕生,日本才進行了火槍的換代.之後,火槍技術又在兩個領域中不斷的發生著革命,一是擊發技術,另一則是彈葯技術。前者的發展,先是在16世紀後期,歐洲發明了一種「火種點火」的方式。技術原理是,在一個小管里放一個「火種」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火種,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火種」式火繩槍就是後來隧發槍的先驅。而燧發槍則在不久後的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志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那麼隨之而來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粉。後來把雷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罕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為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與擊發技術的發展同步的是裝彈技術的發展。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軍標準配備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式前膛裝藥的滑膛燧石火槍,並非英軍上尉派垂克·佛格森CAPTAINPATRICKFERGUSON於1776年就發明成功的後膛裝彈來福槍,該「佛格森」式後膛裝彈來福槍是佛格森上尉在參加英軍鎮壓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在美國的前膛裝藥的肯塔基式線膛來福火繩槍的基礎之上研製成功的,英軍曾生產了100支這種新槍,裝備了由他本人率領的一支百人隊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鐘六發,但因他本人戰死,這種槍一直到1853年也沒有在英軍中推廣。而後來,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里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火槍設計經過一系列變革之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全世界範圍內逐漸趨向統一。那就是口徑在7.92毫米左右的槍機自動的步槍。不過,一戰之後,各國都已經積極開發自動裝填步槍。先後出現了許多新式步槍,如前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M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式,美國的伽蘭德式和英國的斯普林菲爾德式等,基本上都是類似於「三八大蓋」的步槍。同時,步槍的口徑也不斷縮小,大多在9毫米以下。至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還出現了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如1942年出現在戰場上的德國7.62毫米S+G44突擊步槍,其主要特點是火力猛,點射和連續射擊時容易掌握。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的突擊步槍,其對世界各國槍械的研製產生了重大影響。之後,現代近戰武器逐漸出現,像六十年代裝備美軍M-16,裝備蘇軍的AK47,以及後續槍種M4A1,AK74,以及類似於二戰時期德國MP40設計思想的H&KMP5等等。
槍械的設計在不斷地變.不過,槍是殺人的工具,槍法是殺人的伎倆,這一點從沒變過……


[編輯] 請參見

手槍
散彈槍
步槍

狙擊步槍
機槍

衝鋒槍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53: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7000051KK039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