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一D低音大提琴的資料.

2007-02-28 1:17 am
要一些低音大提琴著名的演奏家及低音大提琴的樂曲(有得試聽的),我非常急用的,thanks!!!
更新1:

低音大提琴的樂曲(有得試聽的),必要條件!!!!!

回答 (1)

2007-02-28 1:22 am
✔ 最佳答案
低音提琴是西洋弦樂器中的一種,也是現代交響樂隊中弦樂組中發音最低的樂器。
低音提琴與弦樂組中其他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有明顯的區別:

低音提琴的外形更多地來源於維奧爾琴,與其他三種提琴的外形不同。比如琴肩部分,低音提琴呈斜型,其他的三種提琴成圓形;
低音提琴的弓子可以用維奧爾琴弓的演進型(現在叫做德國弓,需要反手持弓,類似我國胡琴),也可以使用類似大提琴的弓子(現在叫法國弓)。其他三種提琴只能使用後一種弓子。
低音提琴是四度調音的。其他三種提琴是五度調音的。所以其他提琴上天然可以使用的畢達哥拉斯律在低音提琴上只能有條件的使用,低音提琴更多地使用純律。
低音提琴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一種首席演奏員不坐在指揮面前的弦樂器。
低音提琴是唯一在低把位只用3個指頭按弦的交響弦樂器,其把位距離過大導致無法均勻使用四個手指。
低音提琴是唯一在爵士樂中佔據標準地位的交響弦樂器。
定弦
低音提琴定弦方法複雜。目前通用的是四弦四度定弦:從高到低 G, D, A, E。這樣的定弦中,低音提琴能演奏的最低音為Kontra E. 為了求得最低音與大提琴的八度關係,歐美的交響樂隊都力爭至少將低音提琴的最低音擴展至Kontra C. 具體而言,有兩種方法可以做到:

流行於德奧等地的方法為增加第五弦。第五弦早期為C弦,這樣第五弦與第四弦構成大三度,在指法上頗有不便,但C弦發音較易,張力上的要求在早期技術水準上容易達到。隨著技術發展,現在德奧等地使用的第五弦一般為H弦,與第四弦構成純四度,指法便利。弦的張力問題通過制琴技術發展也已解決。
流行於英語國家的方法是,為第四弦增加變調器,使在常規上發空弦E音的第四弦,經過變調後發C音。
除此以外,早期的低音提琴尚有3弦五度定弦法(一度流行與義大利等地的獨奏低音提琴家)、3弦4度定弦法等等,今已淘汰。今日有少數低音提琴家主張4弦5度定弦(ADGC)。由於這種定弦要求演奏者的手足夠大,且對傳統的低音提琴指法、把位體系有徹底改動,因此尚未流行開。

[編輯] 音域
低音提琴的最低音為其最粗一根弦的(在有變調器的情況下,全部展開其變調裝置後的)空弦音。因此,應該是Subkontra H (德奧五弦琴),或者是Kontra C (英美樂隊琴),或者是Kontra E (普通四弦樂隊琴)。其最高音的音域難於估量,因為在獨奏作品中,適當使用泛音可以大幅擴展低音提琴的高音音域。在樂隊中,其最高音一般為小字組g(主要見於古典至浪漫派交響作品),但也可用至小字一組的g1(多見於現代風格交響作品)。

[編輯] 記譜
低音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移高8度記譜。也就是說,譜面上寫的某一音,低音提琴演奏出來的實際效果要較之低8度。 因此,樂隊低音提琴是個不需改變調號的移調樂器。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低音提琴在樂隊中大量地與大提琴演奏相差八度的同樣段落。低音提琴與大提琴一樣,使用低音譜號、次中音譜號與高音譜號。樂隊中很少使用高音譜號(例外見肖斯塔科維奇《第14交響曲》等)

[編輯] 獨奏琴
獨奏低音提琴使用不同於樂隊低音提琴的定弦。從高到低分別為 A-E-B-F#。獨奏低音提琴是個需要改變譜號的移調樂器。

[編輯] 中文別稱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8/Unbalanced_scales.png/38px-Unbalanced_scales.png

本條目或章節的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本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低音大提琴:流行於臺灣。
貝斯(或貝司):流行於整個中文世界的非正式稱呼。
大貝司:同上。
弦貝司:有意區別於電貝司的非正式稱呼。
木貝司:同上。

[編輯] 交響樂隊中的功用
低音提琴負責的是交響樂隊最低音的聲部(但不是最低音的樂器。低音巴松管和大號的音域可以比低音提琴的最低音弦,不管是E弦還是C弦更低,甚至一個有意往低音吹的次中音長號也能超出常用音域而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低音提琴齊奏的低音是整個樂隊里最好的低音,渾厚而有彈性,比相同音域的木管或銅管樂器都要顯得潤澤有活力一些。另一個原因是低音提琴的演奏技術是靈活的(和近似音域的樂器比),讓優秀的樂隊低音提琴演奏很快的段落,並不是特別吃虧,但讓低音巴松管吹奏很快的段落,就比較吃虧了。
在交響樂里,低音提琴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和大提琴演奏同一段樂譜。當他和大提琴演奏同樣的樂譜的時候,實際上二者是在隔八度演奏。這樣的低音,是效果非常好的。如果沒有低音提琴,光大提琴,則聲音不夠深沉有力;如果沒有大提琴,光低音提琴,則聲音不夠清晰靈活,二者結合是最好的。這種方式的演奏,在低音區,是低音提琴的聲音主導的,在中高音區,則是大提琴聲音為主導。有不太常見的例子,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先後演奏同一段旋律,造成特殊的對比效果,例如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19世紀後,大提琴逐漸從純低音樂器中解脫出來,在交響樂中經常脫離低音提琴而演奏旋律。這時,低音就全留給低音提琴了,但為了讓其低音線條清楚,往往在其上面附加管樂,來重複低音提琴的音符,這樣,低音提琴雖然是弦樂中的一員,卻經常有機會和長號、大號、巴松管等樂器演奏同一段旋律。
低音提琴在現代交響樂隊里是相對比較不起眼,卻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著意聽聽他們的聲部,會大大擴展對早已熟知的某首樂曲的認識,聽到自己原來聽不到的地方。

[編輯] 獨奏技術
由於琴體過大,弦過粗,音域過低,發音渾濁,低音提琴獨奏技術原本很不發達,很難演奏富有輝煌表現力的抒情或炫技段落。因此,古典至浪漫時期,絕大部分優秀的作曲家都沒有為低音提琴貢獻過協奏曲、奏鳴曲。這一現象至19世紀有所改觀,因為義大利的獨奏家德拉戈內蒂(Dragonetti)大大擴展了這個樂器的獨奏性能,令貝多芬感到驚訝,於是在其交響曲中開始使用極為困難而複雜的低音提琴段落。日後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術推動義大利產生一位劃時代的低音提琴獨奏家:波蒂西尼(Bottesini),他完全成功地將帕格尼尼式的提琴炫技推廣到低音提琴上來。從此人們可以說,小提琴或大提琴能做到的,低音提琴(一般)也能做到。20世紀低音提琴獨奏技術突飛猛進,產生了庫塞維茨基這樣的大師,並有了一批優秀的協奏曲、奏鳴曲等文獻。(如格利埃爾Gliere《低音提琴四首小品》或辛德米特Hindemith 《低音提琴奏鳴曲》)。除此以外,湧現出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獨奏低音提琴大師,如美國的蓋瑞·卡爾(Gary Karr),德國的沃爾夫岡·居特勒(Wolfgang Guettler),奧地利的史特萊歇(L. Streicher),羅馬尼亞的巴迪拉(O. Badila),克羅埃西亞的帕拉季克(B. Paradzik)等等,大大提升該樂器的獨奏特質。進入21世紀,更湧現出一位頂尖的華人獨奏家張達尋。由張達尋演奏的《流浪者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之類小提琴炫技名曲,令人由衷讚歎低音提琴這一樂器的獨奏性能幾乎完全可以和最炫技的小提琴媲美了。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14: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7000051KK024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