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香港一條街道!

2007-02-27 11:58 pm
包括命名背景>典故"

回答 (5)

2007-02-28 12:04 am
✔ 最佳答案
七姊妹

七姊妹位於香港東區西部,屬於北角東部,最初為香港島的一條古老村落。七姊妹區的具體範圍,為電照街以東,英皇道及渣華道交界以西之區域,即七姊妹道一帶的範圍。七姊妹區之東就是鰂魚涌區。

七姊妹的故事

七姊妹區的名稱,背後有著一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相傳昔日當地住了一些客家人,當中有7位少女自小青梅竹馬,情同姊妹,於是她們便結義金蘭,立下了「寧死不嫁」的誓言。可是好景不常,三妹的父母卻把她許配給同鄉。三妹不敢違抗父母之命,便於出嫁前一晚,七位姊妹相聚痛泣。為遵守「寧死不嫁」以及「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誓詞,她們七人便於當地海邊投海自盡。翌日,海灣出現了七塊礁石,形狀就如七位少女,當地居民便認為這是七姊妹的化身。這七塊礁石便稱之為「七姊妹石」,當地的村落亦被名為「七姊妹村」。

1934年,港英政府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七姊妹石」亦因此而長埋地底。

2001年,香港無線電視曾播放一套由七姊妹傳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電視劇名稱為「七姊妹」。

歷史

七姊妹區於數百年前已有村落。根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有200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100間。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七姊妹區海邊設置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達十萬人次。1918年,名園遊樂場於該區設立。

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其中一路日軍便於七姊妹區海邊成功搶灘登陸。1948年起,七姊妹區開始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然而,該區逐步與北角區融合,「七姊妹區」這名稱亦逐漸被遺忘,現時只剩下七姊妹道以七姊妹作命名。
2007-02-28 12:25 am
香港街道的命名
********************
分為五大原則。『具有獨特風格或歷史意義的廟宇和教堂所在地、至於一些較新的街道,則會以從前的發展業務為名、街道的形狀、特點和位置、第五種命名街道的方法,可反映出市民的願望。香港島發展初期,聚居在西環和太平山區的華人,便是依照此法則為街道命名。』

黃泥涌道
************
為什麼這街道稱為黃泥涌道呢?因為跑馬地地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墳場,第二階段是馬場,第三階段是才是住宅區.但在未發展之前,即英國人未到香港之前,該區已經有一條古老的鄉村,村名”黃泥涌村”。現在圍繞馬場的那條馬路名叫黃泥涌道,正是以黃泥涌村命名的。

凡農田必有水源以利灌溉,灌溉這幅廣闊的農田的是一條小涌,這小涌從村後的山上流下來,它就是黃泥涌。

從山上流下的小涌,因為涌水經常為黃色,是以人們稱之為黃泥涌。這條小涌流經的位置,是現時的成和道,也就是在黃泥涌村邊流到村前的農田上,這條涌一直流出海邊。由於流出海的涌形狹長,形如鵝頸,因此黃泥涌出海的那一段也稱為”鵝頸”,即是今日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之間的地段。
2007-02-28 12:11 am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65號前身是道濟堂 [1]國父孫文在港習醫時當到於此基督教聚會
在荷李活道62號有這家舊型的中式米店
荷李活道190號近水坑口街,這一家為著名的路邊鞋店
荷李活華庭的南面正門在荷李活道,北面是德輔道中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時亦稱作荷里活道,位於香港中環至上環,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好萊塢無關,卻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今日的荷李活道,深具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

由於早年統治香港的英國人聚居荷李活道一帶的半山區,中環荷李活道南邊一段的蘇豪區英文名字「Soho」除了取源於英國倫敦蘇豪區外,起初也是來自「荷李活道的南邊」的英文縮寫「South of Hollywood Road」的。今天的蘇豪區充斥著不少充滿外國特色的餐廳和酒吧。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著蘭桂坊,而舊中區警署(前香港警察總部)亦位於此街上,而在舊中區警署側中央廣場的Dragon-i酒吧,曾吸引多位足球明星訪港時到此消遣。連接中環與半山區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荷李活道。

在上環一端荷李活道附近的嚤囉街,則是著名的古董和懷舊物品集中地。亦是著名廟宇文武廟的所在地。

歷史
荷李活道是殖民地時期首條街道,早在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時便開始興建,在太平山山腳的荷李活道,早年尚未填海前乃接近海邊的,經過百多年來中環不斷填海,已遠離海傍甚遠。很多人以為荷李活道得名自美國加州電影生產地荷里活,其實道路名稱源自早年荷李活道兩旁種植的冬青樹(Hollywood),因此被命名為Hollywood Road,中文則音譯為荷李活道。這名稱出現時,美國的好萊塢尚未出現。

自開埠早期起荷李活道已經是華人聚居地,主要都是以低下階層為主,像現任香港特首曾蔭權幼年時便曾在荷李活道居住。在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的文武廟,早在香港開埠前已落成,二十世紀初乃香港平民處理經濟糾紛的地方,並有不少華人參拜。在荷李活道中環部分的舊中區警署,早在1864年落成,1919年進行過擴建,今日亦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今日荷李活道亦是著名的旅遊地點,遊客主要都是來購買中國古董為主,其中有不少都是珍貴文物,而貨品來源亦一直受到爭議,所以香港政府推廣旅遊活動中都極少提及荷李活道的古董買賣。原本是地標之一的「振隆白米」現已結業。

地標
雲咸街與亞畢諾道交界
舊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些利街
擺花街
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荷李活華庭
文武廟
四方街
嚤囉街
樂古道
荷李活商業中心
水坑口街
中環麗柏酒店
普仁街
荷李活道公園
高陞大廈
2007-02-28 12:09 am
奧卑利街 Old Bailey Street
奧卑利街位於中區荷李活道的中區警署側,向南斜上至堅道止,是一條算是寬闊的早期街道之一,它的命名與倫敦有四百年歷史的監獄有關。

倫敦老城區有一座著名的監獄,建於十六世紀,名叫奧卑利監獄,位於New Gate Street附近,是英國法治的象徵,無論何人一經法院判刑,即到奧卑利監獄服刑;而奧卑利街就是用這監獄命名。

原來,開埠初期的維多利亞監獄即設於奧卑利街上。1857年建成中央警署時,又在警署後面將維多利亞監獄擴充,這是香港最古老的監獄,與倫敦奧卑利監獄成為英國最古老的法治監獄相似,因此後來將監獄旁邊開闢道路連接堅道與荷李活道,便稱之為奧卑利街。

 

水坑口街 Possession Street
水坑口街最初名波些臣街,按照1894年的街道名冊上的街名,「波些臣街」是將英文街名Possession Street音譯而成的。

Possession意譯為佔領,意即「佔領街」。當年1841年1月25日,義律根據和琦善所訂的《穿鼻條約》命令海軍軍官卑路乍率領英軍乘艦隊登陸香港作先遣部隊,英國海軍測量人員早已測定香港西面有一突出的高地,平坦而臨海,可作初期鑥營地方,這塊高地位於一條流出海港的大水坑附近。卑路乍將軍率英軍登陸,即由工兵開路通往這座高地,並鑥營於其中一塊高地,就是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面的大笪地。先遣部隊為正式佔領香港安排一切。

1月26日,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J.J.G.Bremer)乘座駕艦高爾合Calliope號來港,正式舉行升旗儀式。英艦在海面鳴炮,表示正式佔領香港。

由於這條路是英軍佔領香港時開闢的道路,後來英軍的軍營從大笪地遷往中區,這一帶建築民房,闢成道路,故英文寫作「佔領街」,中文則譯為「波些臣街」。

由於這條街旁邊有一條水坑流出大海,因此華人不稱這條街為「波些臣街」,而譯為「水坑口街」。

 

砵甸乍街 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是香港第一任總督,名軒利.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他是率領英軍北上攻佔舟山和攻入長江內陸的統帥;簽訂《南京條約》時,他是英方的全權代表。

《英王制誥》於1843年4月5日由維多利亞女皇頒發,延至6月才抵港,是以砵甸乍於6月26日才正式就任港督,組織香港政府,重新委任大小官員,並組織行政、立法兩局和成立高等法院,他於1844年5月返英。

砵甸乍街是用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但由於整條街道用石塊鋪砌,故華人稱之為石板街。

 

爹核士街 Davis Street
爹核士街在堅尼地城區,是堅尼地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爹核士街以戴維斯爵士名字命名,他是本港的第二任總督,他全名是約翰.法蘭西斯.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

1833年他被任命為駐華商務總監督的第三副監督,後來升為第二副監督。1835年退職返英,到1844年才來港接任香港總督之位。

香港很多法例,都是他在任期間訂立的,例如《警察條例》、《華人保甲條例》、《治安委員審議簡易訴訟條例》、《重訂高等法院條例》等,都是他任內經立法局通過的。

 

般含道 Bonham Road
般含道位於港島的西區半山;般含是香港第三任總督塞繆爾.喬治.文咸(Sir Samuel George Bonham)的另一譯名。文咸東街是他任內將該處淺灘填成陸地後命名,這是文咸東西街不稱Street,而稱為Strand的原因。換句話說,文咸東街的命名是紀念他首次為香港填海得地,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街道紀念他。由於文咸街命名於前,後來開發半山區用他名字命名時,為免和文咸街混淆,故將中文譯為同音相近的字,而名為般含道。

 

文咸東街.文咸西街 Bonham Strand East. Bonham Strand West
文咸東街位於中區,街口在皇后大道中近威靈頓街口,該段路略為傾斜,向西伸展,接回皇后大道中。文咸西街是在文咸東街末段起,向西伸展,接德輔道西。

文咸東街、文咸西街的英文路牌,不用Street而用Strand; Strand是海灘而不是街道,這等於說明文咸東街和文咸西街是由海灘建築而成的,同時亦說明把海灘建成街道的是Bonham-----文咸。

文咸是香港第三任總督Sir Samuel George Bonham的中文譯名;文咸爵士於1848年上任。1851年12月28日中區皇后大道中大火,燒毀了472座樓宇,當時皇后大道中的北面一帶是海灘,為了方便清理火場的瓦礫,文咸總督下令將瓦礫用作填平海灘。這就是文咸東街近皇后大道中一段向下傾斜的原因,也就是文咸東街用Strand一字的原因。

 

羅便臣道 Robinson Road
羅便臣道位於港島半山區,東面與花園道相接,向西延伸至巴炳頓道止。

羅便臣是Robinson的音譯。香港有兩位港督都譯成羅便臣,都叫羅便臣爵士。一位是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Robinson),任期為1859年至1865年。另一位是第十一任港督威廉‧羅便臣爵士(Sir William Robinson),任期為1891年至1898年。

究竟羅便臣道是用哪位港督的名字命名呢?原來早於威廉‧羅便臣上任時(1891年),在香港的街道名冊中已有羅便臣道,這証明這條道路是用夏喬士‧羅便臣爵士的名字命名了。

1861年1月19日,伊利近偕夏喬士‧羅便臣到界限街正式接收九龍半島。因此當初將界限街以南的一條馬路命名為羅便臣道,後來港島半山區又築了羅便臣道,因此後來將九龍半島的羅便臣道改名為今日的彌敦道。

 

麥當勞道 Macdonnell Road
麥當勞道位於港島中區半山,西起自花園道,向東伸展至堅尼地道止。乘山頂纜車登山,麥當勞道是其中一個車站。

麥當勞道是第六任香港總督的譯名,全名是李察‧格雷夫斯‧麥當勞爵士(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他於1866年3月上任。這一年5月7日,他為上任港督創辦的香港造幣廠舉行開幕禮。造幣廠鑄造香港銀幣,到1868年共虧損了30多萬元,不得不關廠停工。

同時,英國又要香港負擔防衛經費二萬英鎊,加上經濟不景氣,令到香港財政極為困難。麥當勞忍痛將造幣廠以六萬元出售,又向匯豐銀行借款八萬元以應付財政困難。

在這種情形下,唯一辦法是廣開稅源,首先是設立印花稅制度,其次是抽賭博稅。為了抽賭博稅便等於使賭博合法化,1867年7月1日,實行招商承辦開賭,這項政策無疑帶來每月一萬五千八百元的收入,但這筆賭餉卻不能運用於財政開支上,原因是香港的基督教會反對開賭,英國要求將這筆款項暫時凍結。到1872年不得不宣佈禁賭時,這筆賭餉已甚可觀。

當時,華人社會籌備興建東華醫院,這座華人醫院其中部份經費,是由凍結的賭餉中撥出,而另一部份則撥作改善本港警隊之用。

因此,他任內的政績是毀譽參半。他為東華醫院的興建採取積極態度,為改善本港警隊質素盡過很大的努力。賭博合法化是為人詬病的政策,但這是和當時香港財政困難有關的。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堅尼地城海旁Kennedy Town Praya
堅尼地道位於中區和東區半山,西起自花園道,向東蜿蜒伸展至皇后大道東。堅尼地城海旁在堅尼地城,起自德輔道西轉角處,與吉席街相接。附近海旁,另有堅尼地城新海旁。這些街都以堅尼地命名。

堅尼地是香港第七任港督,即阿瑟‧愛德華‧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他於1872年4月16日履新,至1877年3月2日返英。在任五年,雖然適逢經濟衰退,但他對香港仍然充滿信心。他看到蘇彝士運河通航之後,香港經濟必然復甦,因此他開發土地,平整西區海旁土地,這片土地就是今日的堅尼地城。堅尼地城的海旁道路,亦名堅尼地城海旁。

香港早期對於海旁的道路,一律不稱路,只將英文的Praya譯為海旁,例如早期的灣仔的莊士敦道稱寶寧海旁東,德輔道中稱寶寧海旁中。自從中區填海,將新海旁道路命名干諾道之後,以後的海旁道路都稱為道,而不名「海旁」,只有堅尼地城海旁,仍留下「海旁」之名。

堅尼地道也是他任內開闢的道路。由於當年金鐘地區是海軍船塢所在地,從中區到東區僅得一條路貫通,殊不方便,因此要築一條自半山通往東區的道路,這條路築成後,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他任內又發生一次大風災,這是著名的甲戌風災。這場風災發生於1874年9月22日,即同治甲戌年農曆八月十二日,颱風威力甚猛,沉船塌屋數以百計,死傷數千人,港督的山頂別墅也被吹塌。雖然遇到天災和經濟不景氣,但他仍努力進行基本建設,除了發展道路和土地,他並在海面建了三座燈塔。

參考資料:
http://www.geocities.com/wcheukt/Street.htm
2007-02-28 12:05 am
(1)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是香港第一任總督(1843-1844),由維多利亞女皇頒發任。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時,他是英方的全權代表。
正式就任港督後,組織香港政府,重新委任大小官員並組織行政、立法兩局和成立高等法院。他於1844年5月返英。1858年,港府將一條用石皮砌成的街道取名為「砵甸乍街」,是用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的功勳;但由於整條街道用石塊鋪砌,故華人稱之為「石板街」。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1: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7000051KK019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