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澳門ge發展史

2007-02-27 10:02 pm
澳門點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在ga?
同d咩地理因素有關

回答 (2)

2007-02-27 10:06 pm
✔ 最佳答案
歷史


主條目:澳門歷史
自古以來,澳門一直是中華民族居住之地,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約公元前3世紀),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到晉朝咸和6年(公元331年),澳門隨香山屬東官郡地。而其後隋朝開皇10年(公元590年),香山由東官郡改屬寶安縣地。自南宋開始,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宋幼主趙昺於1279年在澳門海域裏淹死。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蠔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佔領後,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文的譯音)。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澳門被授於「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1851年,葡萄牙佔領氹仔。1864年,葡萄牙再佔領路環。1883年,葡萄牙再佔領望廈、青洲。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佔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沒有被日本佔領。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同年澳門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殺害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中葡兩國政府於1986年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於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成為相當於澳門的「憲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為「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根據《基本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每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經濟


主條目:澳門經濟
澳門主要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和博彩業(即賭博)。2002年,博彩業收入提供四成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而2004年度財政總收入的七成半來源於賭博專營權之直接稅收。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神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和山寨廠等形式)。踏入1970年代,製衣、針織、彩瓷與電子、玩具和人造花等行業取代上述傳統手工業支配澳門經濟。到1980年代,因為配額制度關係,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及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和電器產品)佔較重要地位,美、法和當時西德為澳門的出口大國。
但自1993年下半年起內地宏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曾有不少空置的未開工地盤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不少「爛尾樓」和空置商用樓宇,紡織業紛紛北上設廠同時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加上回歸前治安不靖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經濟幾乎停滯不前,1996年至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最多達-4.6%,1998年)。

自特區成立後,改善治安之餘,澳門定位為博彩旅遊業發展的城市,而且2003年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方式來澳門後,內地居民來澳更為方便。根據澳門統計普查局資料,2005年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為1,879萬人次,較2004年上升12.2%。旅客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佔總數55.9%,當中50.95%為個人遊)、香港(佔總數30%)和台灣(佔總數7.9%)。對外貿易方面,據經濟局資料:2005年全年總出口貨值為198.2億澳門元,較2004年下跌12.1%,出口產品以紡織、成衣類為主,出口貨值下跌15.1%至180.7億澳門元,佔整體出口貨值77%,非紡織品出口方面以機器設備與零件及鞋類為主;而進口則上升12.3%,達313.4億澳門元,貿易逆差為115.2億澳門元。進口商品以消費品、原料及半製品居多,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有美國、歐盟、中國內地、日本和香港等。
由於2004年澳門經濟強勢增長,主要受惠於博彩旅遊業,但亦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略有增長。這對於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澳門存有隱憂;首現於人力資源暫時短缺方面,衍生一批低學歷之人員暫寄居於娛樂場內;另方面由於經濟強勢長下物價開始飛漲,近年亦開始有炒賣旺區物業現象,而不少港資地產公司、化妝品公司、便利店等在過去均大舉在澳門開設分公司和分店,特區政府在2005年提高了投資移民的申請資格後,雖然投資移民申請個案減少逾七成,但只能小程度上竭止炒風。
但由於賭權的開放對象是外資,這種情況在本地生產總值和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這些數據中是看不出來的,換言之,本地居民收入並非與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同步增長(據2005年4月23日《華僑報》社論觀點);北區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質素未能跟上逾三成高速增長帶來的通漲,生活質素出現倒退狀況。特區政府在2005年3月1日設立「綜合生活素質研究中心」以助整體提高生活素質。該中心於2006年5月16日擴充改組成「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在原職能上作進一步加強。
展望澳門經濟,除了優化博彩旅遊業之外,澳門政府亦冀望能趁勢重新將澳門定位,計劃變身成區域性的旅遊﹑會議展覽中心及泛珠三角發展框架範圍內中小企業的服務平臺。

[編輯] 博彩業


主條目:澳門博彩業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博彩業更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為澳門的龍頭產業,博彩收入在2006年已經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
第一個博彩專營權牌照於1937年發給了泰興娛樂公司,但該公司的經營卻太保守,未能完全發揮博彩業的經濟潛能。當時該公司只有中式的博彩項目提供。到了1962年,政府將所有形式的博彩的專營權牌照改發給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簡稱澳娛,英文簡稱STDM)。牌照於1986年續期十五年,於2001年末屆滿。
2002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不再發出博彩專營權,改為向三家公司發出博彩經營權牌照,分別是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澳博,是STDM的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已被收購,現屬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名下)。其中澳博將牌照轉批給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美高梅);銀河轉批給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將澳門博彩牌照轉批給予新濠博亞博彩(澳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濠博亞),即三個賭牌六個經辦商,現時:

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正營運十八間賭場;
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正營運五間賭場;
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正營運一間賭場;
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正營運一間賭場;
新濠博亞博彩(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未有賭場營運;
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未有賭場營運。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維珍集團主席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將獲澳門政府批出土地,並計劃耗資30億美元興建酒店和賭場設施。該集團正物色上述經辦商經營有關項目。
博彩業在澳門的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遊客喜歡在澳門賭博,亦有很多本地人經常出入賭場。總的來說,博彩業在澳門可以分成五大類:賭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2006年10月,澳門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
2007-02-28 10:16 am
澳門-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四個部份組成:與中國大陸連接的澳門半島,以及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氹仔、路環和路氹城。北面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接;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由三條大橋連接,分別為1974年10月啟用的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氹大橋或舊大橋,由2005年4月8日起暫時封閉半年,以進行整治工程,現只恢復公共運輸工具使用)、1994年3月啟用的友誼大橋和2005年1月9日啟用的西灣大橋(也是澳門唯一一條能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還有蓮花大橋,連接路環和氹仔的路氹城及珠海市橫琴島,為第二個與中國大陸連接的口岸,另外還有預計2009年下半年落成澳門至氹仔之海底隧道。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里(天氣良好時可眺望香港大嶼山),中間以珠江口相隔;而計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一端將在澳門東北角的東方明珠相連接。

澳門除了內港的碼頭和位於新口岸的港澳碼頭外,在1995年11月,位於澳門氹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式營運,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2005年全年的客運量為425萬高峰人次,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機場主要與中國大陸城市和亞洲主要城市有航班往來。

澳門在2005年10月底成功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蛋」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科學館、「澳門蛋」旁之Hello Kitty 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遊設施。

除了舉辦2005年東亞運動會與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之外,還有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

自古以來,澳門一直是中華民族居住之地,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約公元前3世紀),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到晉朝咸和6年(公元331年),澳門隨香山屬東官郡地。而其後隋朝開皇10年(公元590年),香山由東官郡改屬寶安縣地。自南宋開始,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宋幼主趙昺於1279年在澳門海域裏淹死。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蠔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佔領後,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文的譯音)。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澳門被授於「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1851年,葡萄牙佔領氹仔。1864年,葡萄牙再佔領路環。1883年,葡萄牙再佔領望廈、青洲。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佔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沒有被日本佔領。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同年澳門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殺害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中葡兩國政府於1986年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於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成為相當於澳門的「憲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為「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根據《基本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每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文化遺產
包含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的「澳門歷史城區」已於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澳門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的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本。其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成為了澳門的地方特色之一。在葡萄牙管治時期,街道名牌的葡文名稱一般佔了名牌四分之三的面積,中文則佔四分之一。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後,便把街道名牌的設計修改,中葡文街名各佔名牌面積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而街道的中文名稱也由原來的直書改為橫書。目前民政總署正逐步更換澳門的街道名牌,其中離島區的街道名牌已全部採用新的設計,澳門區舊有的街道名牌設計也正逐漸減少。
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比較多人認識的有: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官方名稱或作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等。另外有一些主要街道的原名很冗長,大家習慣另取較易記的名字甚至使大眾忘記原名。如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俗稱荷蘭園正街或荷蘭園大馬路的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俗稱提督馬路的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俗稱澳氹大橋的嘉樂庇總督大橋等。也有一些以街名的諧音而衍生的謔稱,例如把沙嘉都喇賈罷麗街稱作「沙煲罌罉街」;「巴素打你屁股街」或「揸把掃把打你屁股街」作巴素打爾古街等。
早期澳門的街道以原色碎石舖砌,罅隙較大。在1990年代澳葡政府重金在葡萄牙請來技師,在議事亭前地舖砌黑白相間的碎石,使之成為行人專用區。後來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在媽閣廟前地都舖上碎石。惟後期舖設的碎石造工不佳,大雨過後碎石脫落有礙觀瞻,且易絆倒行人。另外在市政當局在舊城區也舖設石板街。
每天早上,澳門的街頭可見到一些手持可發出「叮叮」聲響的敲擊銅器和手推車的人士行走,向居民收買廢鐵或其他欲棄置的大型傢具。一般居民通常稱從事這類行業的人士為「叮叮佬」,更曾一度被視為澳門的其中一種「傳統行業」。據政府新聞局發行的《澳門雜誌》報道,目前僅剩餘一名「叮叮佬」仍然繼續從事此行業。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5: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7000051KK014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