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到別人的欺負,就必定打抱不平,仗義直言。
孫中山對於家務十分勤勞,每次放學回家,一定幫助父母從事農事。
此外,孫中山最專長的是游泳,如青蛙般矯健,村中小孩幾乎沒有人能與他較量的。
七歲進入私塾讀書,開始念「三字經」「千字文」。
由於老師只是一味叫學生背誦,而不加以講解,小小的孫中山對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認為很不合理,要求老師對課中意思加以講解,這個要求使得老師非常訝異。
l孫中山唸書時,雖然沒有良師指導,卻有極強烈的求知慾,他常常自問:「這是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十三歲時,遠赴檀香山求學。當時,孫中山穿長袍,拖著長辮子,比他小的同學都取笑他,拉他辮子,開他玩笑,孫中山總是不動手。
這種不畏強權不欺小的態度,逐漸贏得同學的友誼
學習英語喜聽道
孫中山於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中國廣東省香山縣(即今中山縣)翠亨村出生。據說, 孫中山孩童時很喜歡聽故事, 尤其是老祖母和村中父老講太平天國洪秀全的起義事蹟, 佩服洪秀全反抗滿清的英雄精神。有一天, 翠亨村來了個西方教士傳耶穌。村人保守落後, 不願接近他, 但孫中山卻拜他為師, 學習英語, 聽他傳道, 第一次接觸基督教思想。
當時澳門隸屬香山縣, 距離翠亨村約有三十多公里, 由於常隨父兄往來澳門和香山。孫中山自小就熟識這彈丸之地。澳門可以說是孫中山早期發表革命言論的論壇, 也是初剛踏足社會行醫濟世的地方, 更是他安置家人的居所。
●返鄉拆像破迷信
孫中山約十二歲時, 第一次離開故土經澳門出國。他隨母親到美國檀香山, 入讀義奧蘭尼教會學校。其後又在夏威夷最高學府「阿湖書院」接受教育。求學期間深受基督教思想薰陶, 欲受洗加入教會, 但遭其兄長德彰極力反對。德彰因無法勸阻其弟的決定, 便斷絕經濟支援。後來孫中山幸好得到一位牧師協助, 才得離開美國。
孫中山十七歲自檀香山返國, 由於相信基督救世的真理, 反對鄉民崇拜偶像。有一次, 他和剛從上海回鄉的幼年和知交陸皓東, 在村中的北帝廟, 向那些來進香的婦女勸導, 不要膜拜人手雕刻的偶像, 並當場折斷廟中北帝神像的手, 又毀壞另外三個神像。此事激怒鄉民,孫中山被迫離開故鄉, 經澳門到香港求學。
孫中山進入香港「拔萃書院」就讀, 課餘時間, 到倫敦傳道會區鳳墀長老那裡習國晝。區長老為孫中山取別號逸仙, 還介紹他認識喜嘉理牧師。不久, 孫中山和陸皓東在綱紀慎會堂由喜嘉理親見施洗, 正式歸入基督教名下。
●幾乎成為傳教士
一八八四年, 國父轉到「皇仁書院」讀書, 並利用假期, 跟隨喜牧師經澳門返回廣東香山繇, 傳揚基督救世的福音, 並攜帶福音單張, 沿途分發, 感動不少鄉中好友信耶穌。喜嘉理牧師曾在美國綱紀慎會月刊發表過「孫總理信奉耶穌教經過」。他寫道:「蓋彼時傳道之志, 因甚堅決也, 向使當日香港或附近之地, 設有完美之神學院俾得入院授以相當之課程, 更有人出資為之補助, 則孫中山先生者, 殆必為當代之著名宣教師矣, 以其熱忱毅力, 必能吸引多人歸服基督。」由此可見孫中山年青時差點做了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