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政治
日治時期初期,酒井隆實施戒嚴令,日本於九龍尖沙咀半島酒店發佈行政指令。日本軍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經濟部、司法部及軍事部等)制定了嚴厲的法例及設立管轄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戰俘(包括英軍及市民)被囚禁於深水埗和赤柱的戰俘營,戰俘備受飢餓、病患之苦。同時,日本軍政府封鎖維多利亞港、控制海旁的貨倉。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組成的警察被徵召成為憲兵隊。日本憲兵將香港的警察局分為5區,東香港、西香港、九龍、新界及水警。總部位於香港島中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今香港終審法院)。
1942年2月20日,「香港占領地政府」[1]正式成立,由日軍磯谷廉介中將出任香港總督,結束了軍政府時期。政府總部設於香港島中環的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半島酒店則改為軍方總部。香港占領地總督部成為了當時香港最高的行政機關,亦是日本戰時內閣的直轄機構之一。而香港的地位相等於當時的台灣和朝鮮,故日本並沒有於香港籌組傀儡的「自治政府」。
日本人在新的政府(包括民治部、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報導部、管理部及外事部)佔據了多數重要職位,中國人只可以擔當一些中低級職位。但日本為了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也成立了「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議會」這兩個華人組織,功能上大概等同於立法局及行政局。
在日本控制下,基本的行政區域架構由民治部於1942年3月成立,將香港島分成12區,九龍分成9區,新界分成7區。每個區都設立一個區役所,並指派一個中國人作為所長,管理該區的大小事務、代表該區市民的所需。這行政架構於磯谷廉介統治下重新設計,奠定了香港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此外,占領地政府向香港市民發出「住民證」,是香港首種出現的身份證明文件。
2. 經濟
日治時期,很多主要的工廠被日本人奪取,小至小販、大至銀行都很貧窮。很多公司都倒閉,米、糖、麵粉、油都面臨短缺,需要定額配給。燃料短缺加上美國的轟炸,使公共運輸陷入停頓。造船業和建築業的人無家可歸。在農業方面,日本在新界地區的粉嶺和錦田石崗機場建設耕地,他們亦曾打算在吐露港填海。
為了提升日本在香港的影響力,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與有利銀行等外國銀行遭到清盤,英國、美國及荷蘭等同盟國的銀行家被迫住在小酒店。而兩間日本銀行,橫濱正金銀行和台灣銀行則在香港重開,日本的銀行並向外國銀行發出債項。
>>
日冶時期在香港,市民生活極為困苦。在糧食嚴重短缺及生命處於毫無保障之下,大部份市民都是在飢餓及人心惶惶中渡日。日軍佔領香港後,興建慰安所、限制糧食的分發、發行軍票等暴行,令人心感憤怒...
糧食問題
在日冶初期,市民每人每日只可獲得六兩四的米,後來日軍仍覺得六兩四太多,並進一步削減為四兩四,因此使到很多因為飢餓而死什至出現人食人的慘劇。
興建慰安所
1942年8月,日軍於灣仔大佛口一帶興建五百間慰安所,並以軍妓營業的地方為理由,帶同軍刀,迫使居民遷出。
發行軍票
日軍佔領香港後,於12月26日大量發行軍票,宣佈一元軍票的而面值等於港元二元。1943年6月30日,日軍限制停用港元,強迫市民將港元兌換為軍票。
日軍投降後,接收香港的問題一直為中英雙方所關注的。當時,很多人以為香港必然會重歸中國政府的管治。但當時國民政沒有出反對的示,反而
戰後軍政府的措施
軍政府的要任務,在於決市民的生活。故成立後不久,即印行「配米證」憑此證市民可擭配米五斤。
另外,軍政府頒佈「發行鈔票銀行權力及合法通用鈔票及率公告」,目的是限制用軍票,授予軍政府行鈔票的權力。由於當時在市面流通的貨幣不敷應用,故軍政府在印成的1000元軍票上加印「香港政府一元」的英文字樣。
戰後金融和貿易
日軍投降後,軍票的面值即一落千丈,軍票對港元的自由兌換率由港元一元兌250、500、1000、2000元不等。到了1945年9月24日,軍政府正式宣佈日元軍票無效。自此,港幣回復往法定地位。
戰後政1的各項措施
楊慕琦爵士於1946年4月30日重回香港,成立地方政府。由於戰爭結束後,所以物價上升了數倍,故政府便通過批准加薪的議。大抵而言,低薪的公務員擭加薪二倍,薪金在每月一千元的公務員加薪三成,而每月一千五百元的加二成。另外港府進遣散的軍人約二千五百人。
工 商 貿 易
戰 後 香 港 迅 速 發 展 工 業 生 產 及 對 外 貿 易 。 從 1960年 至 1969年 間 香 港 國 民 生 產 總 值 平 均 每 年 增 長 13.6%, 1969年 人 均 總 產 值 為 4,757港 元 , 當 時 香 港 已 進 入 中 地 區 前 列 , 並 在 世 界 上 享 有 較 高 聲 譽 。
從 七 十 年 代 開 始 , 香 港 經 濟 全 面 發 展 , 國 際 金 融 中 心 逐 漸 形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