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沒有免費的午餐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學佛亦沒有快捷方式可走!所以首先要知道學佛的道路是頗艱辛的。
很多人為了尋求即食面般的佛教,希望以最少的努力而得到最大的成就,繼而選擇了一些不符佛法的門路。當中有些是佛教的方便法﹝如淨土的法門、禪宗的不立文字﹞,有些卻完全不是佛法﹝如真佛宗、法輪功﹞。在《佛在人間》一文中,印老有這樣的說話:佛教卻說:「有信無智長愚癡」。這肯定了無知的信仰,會造成愚妄的行為,不是合理的正信。所以佛教的正信,要透過知識的考察,以知識為信仰的基點,解得分明,信得懇切,這才是合理的正信。如對佛法的正確知解,愈高愈深,信仰也就愈深愈堅。沒有經過知識的信仰,好像很虔誠,其實是非常浮淺。
而在《教制教典與教學》一書中,印老亦如是說:如『大毘婆沙論』、『大般涅盤經』,都說:「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長邪見」。重在信心而缺乏智力的,修學佛法時,又增長愚癡心,即不能分別邪正好壞,聽說什麼就信什麼行什麼。用現代的話來說:「有信無智長迷信」。你們看;多少不是佛法的,都搬到佛法裏來了,這不是專重信心,缺乏智慧,不能分辨邪正好壞的結果嗎?專講信佛、信菩薩、信感應、信神通,久而久之,學佛而增長愚癡,也就和一般外道差不多了!如專重智慧而缺乏信心。那就是有智無信長邪見。因為沒有信心,雖整年整月的研究佛法,而結果只能增加邪知邪見,到頭來,佛也不信,法也不信,簡直就沒有再可信仰的了。
的確,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學佛是很難找到一套完整的系統,所以大部份人都是以看書來得到佛法。當然,有些人是會到佛堂去聽聽經。但由於看經沒有系統,佛堂亦大部份以自家的派別為主,因而令到很多佛教徒都以自己所見到的冰山一角視為佛教的全部。這正如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瞎子摸象了!
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不能以主觀的角度去說某一法門是必有成就,但可惜這種邪見卻充斥在佛教裏﹝附佛外道以此為藉口又另當別論﹞!佛教有很多的用語都會被人誤解或故意誤解,所以我們學佛必須先瞭解佛教的用語,否則學佛一生也是白費的。而人們濫用那些名相亦對佛教有百害而無一利!如空、平常心、分別心、我執、無我、因緣、苦等等,用的人根本就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廣傳之後就人人都以錯誤的意思來解釋或使用,可知這其實是以盲引盲!我們學佛必須有一些工具書,數年前已有《佛光大辭典》的光碟,在網上亦可查閱其他的佛教辭典,花一點點時間來對那些名相來個正確的見解,是每一個佛教徒所應花功夫做的。
有些人說什麼萬法唯心、一即一切、萬法圓融,在未明白每一個單元就把一切強行圓融,會變成是什麼樣子?一個男性穿著女性的衣服可算﹝無自性的圓融﹞吧!
那學佛應該從那裏開始呢?
如果不能找到一位老師,那當然是要透過文字來認識佛教了。坊間有很多的佛學書,要懂得去選擇亦不容易,因此最好由基本入手。很多人看過幾本初基書便不願再看,可能是覺得每本都大同小異,或者是覺得自己有能力去看一些較深入的書。於是便舍易取難去看般若經﹝這亦是潮流的誤傳所至﹞,無相、無我、一即一切、一切皆空的弄得頭昏腦脹,還自意謂很有根基,已很超脫,明心見性了!誰不知只是一個佛教的門外漢吧了!
什麼是佛教的基本呢!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三學、三法印等等就是佛教的基本,學佛的不在基本下功夫是不行的,萬丈高樓從地起,就是這個道理。
佛教的獨特
而學佛的亦需要知道佛教的獨特之處是什麼,要不然,導人向善的就是宗教,那何需佛教?!佛教於他教沒有的東西亦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即【緣起】﹝Pratityasamutpada﹞。對佛教的有基本的認識後,就要學緣起了。由於緣起法,佛教不相信世上有﹝自有永有﹞的東西存在,亦不會去尋求﹝第一因﹞,因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故。同時,由於﹝緣起甚深﹞,要完全地瞭解緣起當然亦不是容易,但只要是知道了緣起的概念,很多世俗化、神化的佛教都不會再對你構成影響了!話雖如此,有些東西還是富有爭議性的,但既明白了緣起概念,那就暫時不
要花時間在那些無謂的東西上了!其實對一些 [不急切] 的問題,可把他留在心裏,在學習佛法之道路上,會將問題慢慢的明白過來,或在已有的答案中,會有更透徹的瞭解。以下是擇自印順導師的 <<游心法海六十年>> 的章節,讓大家有個概念:
我們要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法則,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發展與正常適應。 pg47
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則去研究,那麼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法]! pg48
佛法的研究者,不但要把文字所顯的實義,體會到學者自心;還要瞭解文字的無常無我,直從文字去體現寂滅。 pg48
佛法與佛學史的研究,作為一個佛弟子,應有純正高潔的理想 ----------- 涅盤寂靜是信仰,是趣求的理想。為純正的佛法而研究,對那些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適應低級趣味的種種方便 (專重思辨也不一定是好事) ,使佛法逐漸走上衰運,我們不應該為正法而多多反省嗎? pg49
重點的部分的過分發達 (如專重修證,專重理論,專重制度,專重高深,專重通俗,專重信仰…….) ,偏激起來,會破壞佛法的完整性,損害佛法的特質。 pg52
佛法不只是理論,不只是修證就好了。理論與修證,都應以表現於實際事行 (對人對事) 來衡量。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索隱行怪:正表示了理論與修證上的偏差。 pg53
世界上有無數哲學家。但佛法至少要有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如自以為佛法偉大,而佛法所講的與他們所說的一樣,那就糟了,因為既然一樣,有了他們的,更何必再要佛法。 pg63
另一個佛教獨有的東西,就是佛教是唯一以自力為主的宗教。我們常聽到一些人說佛菩薩庇佑,那是既神化又俗化的佛教。我們當然相信佛菩薩,亦相信他們的慈悲心及願力,但我們的修行,是完完全全個人的,有沒有佛菩薩的幫助對本身的修行是沒有影響的。很實際的情況,有朋友用他的權力及人士給你介紹到一間大機構當一個高職位,要是你不是材料,你能生存多久?
說到這個問題,又可涉及到密宗的修法。當你修本尊修至你身邊的環境,乃至身上的衣服都跟你的本尊一模一樣時,你就是本尊嗎?真是與本尊無異無別嗎?那麼,如果你穿上了員警的制服,加上各種配備,你可以告訴任何人你是一個員警,但你當真是員警嗎?現今科學已發展到可製造複製人,外觀可跟原來的完全一樣,但思想則是獨立的,複製出來的亦沒有原來的記憶。那麼,單憑觀想持咒就可以成佛?除此之外,為什麼要心急成佛?又為什麼又想著要再來?心急成佛是貪,亦非北傳佛教的思想。再來是補償那一份貪乎?
建立正確的知見
在學習了有關佛教的基本及緣起後,應當可建立起對佛教的正知正見,能分別正邪之外,亦要明白佛教的經典中什麼是了義與不了義,繼而真正去深入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法門,達至一門深入而又普遍地理解其他的法門。
修行
佛教不是紙上談兵的東西,所以佛教徒應該理論與實修同樣的重視,否則就如﹝說食不飽﹞,空有知識!
正如上文所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又南傳、北傳、藏傳,當中有方便法,有了義不了義,故此有人會持咒,有人會誦經,有人會念佛,有人會禪坐,有人以慈善服務為修行,我們不能說他們是對或錯,最重要是修行能見於實際生活,否則則不合佛法常道。再者,社會不能認同的,佛法必亦不能認同,所以什麼雙身法,就可以鐵定的說不是佛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