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的歷史背景如何?拔河有什麼技巧?

2007-02-27 2:41 am
拔河的歷史背景如何?拔河有什麼技巧?

回答 (2)

2007-02-27 2:44 am
✔ 最佳答案
拔河是歷史悠久的團隊角力運動。在今日的各種運動會中,仍然不難看見有此項比賽活動。

拔河比賽中,較量的團隊每邊有八人,團隊的總體重不得超過參加組別的指定重量。雙方的人馬分別站在圓周約10厘米的繩索的兩端,面向對手。繩子正中標有中線,再於中線左右離開4米劃出標誌。繩子中線對齊地面劃好的一條直界線,比賽於一聲號令下開始。雙方團隊使勁往自己方向拉扯繩子,對手那邊的標誌超越了地面界線、又或者對手犯規坐下或倒下,即當勝出。這種遊戲除了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外,也講求全身肌肉和整個團隊的配合,務求全隊人員共同協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型遊戲。

拔河運動在1900年第二屆法國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列為正式競賽項目,直至1920年停辦。目前拔河是世界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之一,並採用世界正式拔河比賽制度。國際拔河協會(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每半年舉辦由各國國家隊參加的世界錦標賽,分為室內及室外舉行。協會還同樣舉辦由俱樂部隊參加的類似的比賽。

根據中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云:「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唐代起初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玄宗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
參考: 基本資料From Me
2007-02-27 2:46 am
序言:

所謂拔河比賽,必須一群相對等的人數,同心協力,配合呼吸及一定的節奏、韻律共同參與。在比賽時,大聲的喊叫及啦啦隊的呼喊是相當重要的。比賽時覺得疲累,只要有一人稍一鬆手,就很可能被對方拉了過去,所以儘管累,也不得不使盡全身的力氣堅持下去。比賽後,不論輸嬴雙方都有盡力使力較勁的爽快感覺。由此可知,拔河比賽的意義,團隊精神的耐力與協調力,要比蠻力來得重要。

拔河的意義 :

拔河的英語名詞「Tug of War」原意為儘最大的力量及努力來拉的意思。很多學校及社區運動會和機關團體運動會,都可見到拔河比賽這個競賽項目,各隊為求獲勝,每一參賽者都使出全力,槍聲一響雙方強勁的拉力而使大麻繩發出吱吱的聲響,震撼人心,選手及觀眾的吶喊聲響遍全場,在短短的三分鐘就決定了雙方的勝負,也就大家都能參與其中並享受及感染競賽時帶來的希望及張力,讓拔河這項運動受到大眾的喜歡及著迷。

拔河運動起源

拔河是一項古老的遊戲和運動,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可至今沒有看到有關世界拔河運動發源地的明確記載。所發現的這項運動的原始記載在亞洲國家。

韓國盛行的大拔河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拔河形式,而這種拔河形式起源于楚國。據《環球時報》記者報導:每到陰曆正月十五,韓國漢江以南的一些地區,都要舉行傳統的


日本沖繩縣與那市祭典
大拔河活動。拔河用的繩索用稻草繩撚成,長200米,直徑為1米,重達40噸。繩索分成兩條,各長100米。繩索的頭部呈橢圓形,直徑為1.8米。兩條繩索的頭部用一根巨大的木樁連接,主繩索旁都佈滿一條條細繩索,比賽時,村民分成兩隊,每隊2500人。比賽結束後,大繩索被分割成上萬條,當場分發給參賽人員和觀眾。據說,得到繩索的人會走運。在日本沖繩等地也有著與此儀式、功能、形式完全相同的拔河形式。


新疆拔河運動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在韓國南部廣尚南道,久旱無雨時,祈雨的方式之一便是拔河,人們希望通過它,帶來雨水,帶來豐收。

拔河活動究竟源於哪里呢?縱觀世界拔河運動記錄,迄今所發現的拔河最早記錄是埃及西元前2500年的墓內壁畫。在埃及帕尼。哈桑墓內的壁畫上,大約用的200幅圖來表現各項運動,其中一幅描繪了兩隊人相對站立,每隊的第一人互相握著手,一隻腳彼此抵住,用力將對方往自己這邊拽。其餘人一個接一個緊緊抱住前面人的腰,一齊使勁將對手拉過來。這是一種徒手拔河運動,現在依然流行於埃及鄉間,但這種形式的拔河和現在世界廣為流行的牽繩拔河有區別。

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錄拔河運動的是中國史籍。史籍記載,兩千多年前楚國的“牽鉤”,最初是配合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後變為荊襄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後世的拔河運動即由此演變而來。

戰國時期的《墨子。魯問》最早記錄“牽鉤”中的戰器“鉤強”,當時楚國與越國之間進行水上舟戰,楚國聘請來楚地遊歷的魯班為其設計一種名為“鉤強”的器具,在舟戰佔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用它鉤住敵舟,不讓其逃脫,在失利時可以用它抵住敵舟,不讓其接近。開戰時,一隻只大鐵鉤鉤往越國戰船,每個鐵鉤後,都有數十上百的楚軍士卒,拼命拖住連結鐵鉤的粗繩索,使越船無法行動,最終楚軍大獲全勝。其後,這種鉤拉敵舟的戰術操練又從水上移到陸上,競賽時人們擊鼓助威,齊聲呐喊,用激越的鼓點整齊雙方角力用巧的節奏,其場面之恢宏、氣氛之熱烈,不難想見

從“牽鉤”定名為“拔河”一般多認為始見於唐代。唐代《封氏聞見記》明確記載。

唐朝時,由於統治者的喜愛與提倡,“牽鉤”由荊楚地區的地方性習俗,迅速發展為全國的全民性競技項目,其參加人數之多,競爭氣氛之濃烈,都是後來各代望塵莫及的。此時的用具,已由長達四五十丈的大麻繩取代了篾纜,麻繩兩頭分別系幾百條小繩索,競賽時,兩撥人各自拉住小繩在胸前挽成圈,便於發力。競賽規則是在長繩正中“立大旗為界”,最終“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當時中國大拔河和韓國現在的拔河形式一致。

拔河在隋唐五代不僅是競技遊戲,還有祈求年豐和炫耀國力之意。當時人們認為這項活動能促成農業豐收,不僅可以祈求國泰民安,也可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因此在隋唐民間十分盛行。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4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6000051KK034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