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文)

2007-02-27 2:39 am
歷史,傳說和故事!!!!!(故宮)

回答 (2)

2007-02-27 2:43 am
✔ 最佳答案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目錄[隐藏]

1 歷史
2 宮殿建築

2.1 外朝
2.2 內廷
2.3 附屬建築
3 大事記
4 故宮保護緩衝區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Forbidden_City1.JPG/200px-Forbidden_City1.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太和殿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宮城」,現稱故宮。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編輯] 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編輯] 外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GuGongRichyLi.jpg/200px-GuGongRichyL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雨中太和殿

午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內金水河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檐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為「前三殿」之第一殿。
中和殿:面闊、進深各3間。攢尖頂。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
文華殿
武英殿
內閣

[編輯] 內廷

乾清門:為內庭正宮門。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
乾清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政府設「秘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
交泰殿: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
坤寧宮: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
養心殿:清朝後期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東六宮
西六宮
齋宮
東西五所
御花園
寧壽宮
慈寧宮:太后居所,現未開放。
建福宮
壽康宮
壽安宮
英華殿

[編輯] 附屬建築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b/%E8%A7%92%E6%A8%93.JPG/200px-%E8%A7%92%E6%A8%93.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故宮角樓

太廟
太社稷
西苑
萬歲山(景山)
皇城

[編輯]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 故宮保護緩衝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Hydrant.JPG/200px-Hydrant.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故宮的防火設備
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衝區的要求,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對故宮保護緩衝區作出規劃草案,並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衝區。緩衝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占地面積780公頃;建設控制區占地面積597公頃;故宮占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
該緩衝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

[編輯] 參見

皇城
世界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
台北故宮
明故宮
2007-02-27 2:52 am
**簡介**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故宮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故宮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內是周長3公里、高近10米的城牆,城牆四面都有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歷史**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宮城」,現稱故宮。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有關的故事**

一天﹐劉伯溫對皇上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
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 去保護皇城,才能夠風調雨,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剛說完這些話,就來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數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宮。這件事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宮殿蓋得很華貴,間數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但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鄰國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和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不敢來興兵作亂。原來故宮裡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裡的七十二條地溝。

**故宮歷史的回顧**

故宮的早年歷史,在戰火下可說是歷盡艱辛。民國十四年,在「末代皇帝」溥儀被迫搬離紫禁城之後,故宮博物院就在清宮原址成立了。然而時局動盪,文物很快就面臨播遷的命運。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中央政府權衡當時局勢,不得不將重要古物遷往京、滬;並在南京成立分院。不幸局勢再變,南遷文物只得再遷往大後方,臨時安頓在四川峨眉、樂山、及安順、巴縣等地。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文物雖然安然運返南京,可惜國共戰事又起,最後這批文物在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失利的中央政府來到台灣,暫時存放於台中霧峰鄉的北溝。一直到民國五十四年,故宮博物院在台北外雙溪復館,才對外開放,正式與台灣的民眾見面。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收錄日期: 2021-05-03 12:15: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6000051KK034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