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兩樣都是,
「掃平六合,統一中國」,翻開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發生在戰國末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
嬴政統率秦軍滅掉戰國七雄中的最後一個強國齊,實行全國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
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戰國後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戰爭不斷。經濟遭破壞,生
靈遭塗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民眾希望統一。隨著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各地間經濟交流的願望和要求越
來越強烈,而當時各國間度量衡不統一,貨幣不統一,關卡林立,捐稅繁多,給經濟交
流帶來極大不便。因此,經濟的發展要求統一。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那麼,
統一中國的歷史重任為什麼最後落到了秦國統治者的身上呢?因為秦國有客觀上和主觀
上幾方面的有利條件。
客觀上講,秦國自秦孝公時任用商鞅施行變法,為秦國的富強打下了良好基礎,並
逐步向東擴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時期,繼續擴張,井繼續推行軍功爵制,按軍功頒賜
爵位,以爵位賞賜土地和隸農,使秦人,「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軍事實力大增。同
時,秦國物產豐富,地理條件優越。經過由孝公至莊襄王六代百餘年的苦心經營,秦國
已佔據中國1C3的土地,擁有大片富庶地方,國富兵強。反觀東方六國,君主皆庸,政
治腐敗,經濟發展遲慢,軍事力量不強,而且六國君王多是苟安一時之輩,缺乏統一中
國的胸襟和氣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遠大志向與氣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去,年僅13歲的兒子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
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不韋號稱秦王仲父,嬴政許多事情受到呂不韋的限制。隨著秦王
政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對呂不韋的專權也愈益不滿,於是二者的爭權也日益激烈。公
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他首先鎮壓了嫪毐集團的政
變,接著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借口,罷其相國之職,令其遷蜀,迫使不韋無奈自殺。
至此,秦國大權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這就為他指揮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創造了絕對
必要的條件。
秦王政大權獨攬之後,就開始實施他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搜羅
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從敵營中來的人或曾譏評過自己的人,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
如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關中4萬多頃鹽鹵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為
秦統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他禮待軍事理論家衛繚,並採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軍事上受
益匪淺。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法、術、勢思想,加強他對政權的統馭能力。聽從李
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使秦王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
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是
他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