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問題!!!

2007-02-26 8:48 am
我爸爸前晚佢周身骨痛又發燒(我爸爸本身有高血壓),之後醒黎發覺右邊咀"咩咩地"
右眼睇野又比較朦朧,之後去睇醫生,醫生話佢有輕微中風,但佢食左藥後冇再周身骨痛
而且四肢活動又正常,食得又訓得,不過個咀都仲"咩咩地",右眼睇野比較朦朧
其實佢到底係唔係中風???到底佢會唔會突然又嚴重d架???
十萬個急~~~~thanks

回答 (2)

2007-02-26 10:11 am
✔ 最佳答案
其實你也並不要太擔心,只要多做運動(每天至少一小時帶氧運動),並多喝多吃高纖食品,<每天吃麥皮,這也是一個好方法>有助減低患上中風的機會

以下有一些資料,你不妨參考一下:
中風是由於腦血管閉塞或爆裂,導致腦部神經細胞因缺氧而壞死,影響身體機能。

在香港,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是僅次於癌症及心血管病的「第三號殺手」。而中風後對病人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更是嚴重。

患者年齡通常在50歲以上。不過,近年數字顯示患中風人士的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

1.年齡 - 年紀越大,中風機會越大
2.高血壓
3.糖尿病
4.吸煙
5.心臟及血管疾病
6.心房纖維性顫動
7. 血內膽固醇過高
8.腦血管腫瘤或腦血管壁過薄
9. 酗酒
10. 肥胖
11. 缺少運動

預防中風包括︰

1.控制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病患者應定期檢查,依
時服藥,控制病情
2.調節生活習慣:戒煙、節制飲酒、注重均衡飲食、做適量運動
3.辨認中風的警告訊號

當有人不幸患上中風急症,如旁人能辨認這些突如其來的「中風警告訊號」及儘速送院治療,病人的復原機會相信可得以提高。

常見「中風警告訊號」

1. 半身麻痺/無力
2. 說話不清/失語
3. 面部肌肉麻痺
4. 視覺模糊/重影(複視)
5. 暈眩
6. 嚴重頭痛及嘔吐
7. 失禁
8. 嚴重者可能昏迷、甚至瞳孔大小不一

部份病人可能有暫時性腦缺血徵狀(如上述),但只維持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據統計,此類病人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年患上嚴重中風或心血管病。故此,即使這些徵狀消退,病人仍需送院檢查。
2007-03-01 9:32 am
以下是我過往的回答,並不是你所問既問題,只供你參考:
我是治療推拿師,先給你看一實例,然後再回答你的問題o
我曾有一客人,男性68歲時中風,三個月後他的家人找我為他根治,我檢查後發現他手腳都是有力地與我對抗,但他卻卧床多時,不願意接受醫生安排的物理治療,因卧床多時關係,背部肌肉變得開始枯萎,當郁動他時,他會叫苦連天,說出腰腿都非常痛,而他的家人看到這情景都是痛心非常,往往就叫護老院的職員不要動他,這樣的一叫,白白誤了患者三個月的健康,在我接手後,我堅持要他郁動,就算患者怎樣痛,怎樣叫苦連天,都要裝作視若無睹,任由我進行根治,我得到患者家人支持下,經過八個的根治,患者已可用支撐架來小步行路,但不能時間過久,再經過11個月既根治,患者改用拐杖行路,時間當然比之前長了,而我亦算叫做功成身退o
1 ) 你媽媽表示左腳整天都痛,證明她還有機會痊癒的可能性,最重要就是忍受目前痛楚,放眼未來的健康,讓她多做伸展式運動o
2 ) 中醫的針灸未必是出了問題,除非是傭醫造藝平凡,但又可能因針灸而令伯母的神經線復甦,只是你在意母親所受既痛楚,而忽略患者所發出有所改善的訊號o
3 ) 既然已經中風,又心臟很多時會停,表示患者身體已是非常虛弱,無可厚非止痛藥能夠暫緩痛楚,但要明白一點,長期食止痛藥,有機會令神經線痳木,而神經沒了反應訊號,對一名醫者來說,又怎樣能準確判斷患者的康復進度,再講,身體已經非常虛弱,長期食止痛藥,又會否令患者因藥物而起副作用 ?
4 )當患者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往往不肯面對現實,常有自我放棄的念頭,或希望得到家人既憐唿,所以好多時不願接受治療的機會,因此在心理上,身為家人的你,支持與否都對患者有絕對影響o
5 ) 西醫幫不了甚麼,建議可嘗試中醫,針灸再加上治療推拿,或許會有奇蹟出現o
6 ) 每天你看見媽媽在痛,你的心情很不好過!!! 如你們有宗教上的信仰,可以叫伯母把精神寄託於宗教上,一方面可分散她的注意力,別把目前的苦困思前想後,另一方面你們也可暫緩現在所受的壓力o
7 ) 要時常稱讚伯母,讓她開心,不要令她覺得自己已成廢人,或因自己病患而對你們做成負累o
==============================================================
我這樣長篇大論,都是希望伯母能夠康復,願伯母和你們家人都身心安泰,健康又愉快o
~.Q.~(>^.^<)~.Q.~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12: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6000051KK001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