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早上,派出12架轟炸機突擊空襲啟德機場和第23軍第38師三個聯隊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令英軍損失了香港的所有戰機(共6架古老戰機),開始了對香港的攻擊,爆發了18天的戰事.
戰事開始時,日軍橫渡深圳河,229 , 228 , 230 , 3個聯隊便向左、中、右三方進攻。由於新界地大難守,所以守軍便退守至「醉酒灣防線」,並在撤退時把道路和橋樑破壞,以增加日軍南下的困難。至當日黃昏,日軍己進佔大埔一帶。
12月19日, 日軍攻擊大帽山東、西部。守軍在新界的兵力薄弱, 僅有3營步兵駐防,分別駐守在「醉酒灣防線」的西段、中段和東段。日軍第228聯隊偵察得知城門碉堡的兵力薄弱,即於當夜發動突襲, 並於10日凌晨1時佔該陣地。至11日上午,日軍已佔領金山一帶,東面亦進至大老山。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將保持實力,決定把留駐新界及九龍的部隊撤回港島。同時,他又下令破壞昂船洲砲台和九龍市區的戰略設施, 如油庫、船塢及發電廠,以免落入敵人手中。
12日,莫德庇少將重新部署港島防務,將原來的守軍混編成東、西兩旅,並沿岸平均部署兵力。從12日起,雙方開始發生隔岸炮戰。港島北岸在日軍猛烈炮擊下,破壞極大。除軍事設施外,港島市民也蒙受不少傷亡。日軍在加緊準備登陸之餘,亦曾在13日及 17日兩次派人到港島招降,但終被港督楊慕琦所拒。
18日晚上, 日軍3個聯隊在炮火之掩護下在北角至筲箕灣一帶登陸。日軍擊潰駐守該區的印度軍拉吉營後,迅速向高地進發。19日黎明前,日軍已佔領柏架山、畢拿山等處。守軍東旅旅長華理士准將雖下令反攻以圖奪回筲箕灣,但都未能成功。19日早上,西旅位於黃泥涌的指揮部被日軍襲擊,其中加拿大軍及西旅的指揮官羅遜准將亦在此戰鬥中陣亡。另外,日軍乘100多艘汽艇和橡皮船在香港北岸強行登陸。日軍切斷了香港島上東線英軍和西線英軍的聯系,同時控制了蓄水池,切斷了英軍的水源供應。
20日, 華理士得知229聯隊進入了淺水灣一帶,即令皇家來福槍營反擊,並想打通與西旅的聯繫,又命印度軍遮普營一連從香港仔東進,以打通南部大道,然而均未能成功。另外, 北面日軍的228聯隊佔據了聶高信山的高處。但此時守軍在灣仔峽有好的防禦工事,故日軍不能一舉攻佔港島北部。
20日,日軍炮隊渡海參戰,原留守九龍的2個步兵大隊也渡海增援,加上天氣好轉, 日機亦頻頻出動助戰。日軍不斷向南推進, 還切斷了守軍東、西二旅的聯繫。
東、西二旅的聯繫被切斷後,守軍曾作出多次反攻,但都不成功。到了25日早上, 日軍再次向港督招降,但又給楊慕琦拒絕了。下午, 莫德庇向楊慕琦報告戰情, 說明守軍彈葯不足,而且水源已斷,實在無力抵抗。最後, 楊慕琦接受了莫德庇意見,於聖誕日下午7時於半島酒店三樓,日軍戰鬥司令室簽處無條件投降,結束了18日的戰事。
日本佔領香港後,便於1942年2月宣佈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以陸軍中將磯谷廉介為香港總督,其下設有憲兵隊、防衛隊及民治、財政、交通、報導等行政部門。當時,日政府採取“以華制華” 的政策,極力籠絡社會知名人士。1942年3月,“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會” 便在日人授意下成立。兩華會以下,總督部亦於香港、九龍及新界各地設置一個地區事務所,以日本人為所長,下轄28個華人充任所長的區役所,實行分區管治。
歸鄉政策
開戰前的香港人口(包括難民)估計約有一百六十萬。日軍佔領香港後,即意識到大量人口會帶來嚴重的糧食、住屋及必需品分配問題。因此早於1942年1月,日政府已由民治部成立“歸鄉委員會”,每月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大批市民強迫遣返國內,以紓媛人口壓力。至1942年12月,在歸鄉政策的影響下,香港人口已銳減至一百萬。由於糧食問題日趨嚴重,憲兵隊甚至在街頭隨意抓人,強行押解離港,結果至1945年日軍投降時,香港人口只剩六十餘萬
糧食政策
香港被日軍所佔領,實施糧食配給,每人每日只可分配得六襾四米,而油、麵粉、鹽、糖等亦同樣需要配給。因為所分配的糧食實在不夠食用,所以大部份香港都因沒有足夠的情況之下,只好被迫採摘樹葉、樹根或番薯藤作充飢之作。
當時購買糧食是需要一張指定的咭方可換最糧食的。而且糧食的價格亦不斷上升,不是人人亦能負擔的。糧食價格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食糧供不應求,加上人口一直急升。
日軍統治期間,糧食實行配給制度。持配給證者,每人每日獲配米六兩四錢。不過,自1944年開始,由於香港存米用罊,糧食供應緊張,總督部取消了食米配給制度,並以自由買賣取代。同時,糖、鹽、食油、燃料、蔬菜和肉類等供應亦嚴重短缺,使售價飛升。貧苦市民只有靠吃花生麩、木薯粉和樹根充飢,苟延性命。人民生活艱苦,飢民搶食的現象更是無日無之。
日治時期的主要糧食價格指數
日期糧食價格(以軍票價格計算)
1943年6月 110
1943年12月 278
1944年6月 582
1944年12月 3,777
1945年6月 26,966
1945年8月 32,855
日軍統治下的香港,教育事業萎縮,大部份適齡兒童均不能入學讀書,學生人數 由1941年的十一萬八千人銳減1945年的四千人。
當時的教育一面倒向美化,中小學規定每週須教授日語四小時,官方語言自然亦以日語代替英語。除日語教授外,各官方學校更以日本文化和日本禮節作為主要的教授科目,藉此更有效統制本港市民及進一步實現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的野心。
至於教育方面,日本當政者進行了「奴化教育」。首先,教師要以日語為主要課程,規定中小學生必須學者日語和日本文化。學童因反日情緒高漲,日語成績不太好。結果,不少學童慘被政治迫害,部份更被當眾打死!如果大家於這個年代,不能再學習中文和芵文,只可以唸日文,大家的感受會怎樣?
日本人的政策,更接二連三的出現。日本在統治香港期間推行日化政策,例如把日語定為官方語言,以日語名命香港的建築物和街道,甚至把西方的教堂改成日本廟宇等。他們也在本港的學校推行日語課程,規定本港的教師和學生必須學習日語,以推廣日本文化。
開設慰安所
日軍在灣仔一帶, 曾開設慰安所十多間。他們還在港九各地捉拿婦女充當慰安婦。所謂的慰安婦, 其實是用來當作日軍的洩慾工具, 滿足他們的性慾。所以, 當時很多婦女都搽”鑊撈”在面上, 扮作乞兒, 以避過日軍的魔掌。
金融經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是香港淪陷的第一天,金融市場波動劇烈,日軍隨即大量拋出「軍用手票」(簡稱軍票,共以兩元港幣兌換一元軍票,而兩種貨幣同時使用。1942年中, 日軍政府對香港實行新貨幣政策。他們廢除了港元, 改用軍票.
1941年12月7日突襲美國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亦因為這個原因美國正式介入亞洲區的戰爭,對抗日本。
經過三年多的戰爭後,當戰爭到了未期,形勢越來越對日軍不利,就連居港的日本人都要接受軍訓。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德國軍隊正式向盟國無條件投降,結束歐洲戰爭。幾個月後,澳門報紙刊出中 英 美 蘇四國波茨坦然的新聞。八月六日及九日,美國 杜魯門總統下令向日本 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八月十五日,日本國君裕仁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正因為這樣日本亦撤出在香港的守軍,將香港交還英國。
日軍強迫市民對換軍票,但在戰後,香港市面上還有很多軍票。一些手特軍票的市民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但多年來都不成功。結果,一張張的軍票成了廢紙,令到香港損失了百多萬港元。
戰後,因為十八天的戰事,破壞了香港很多建築物,亦因為日佔時期,燃料和食物都非常缺乏,所以當時很多房屋都被人潛入拆除了屋內的裝置,如門窗、木器、鐵器等來賣,使港島百分之六十房屋被破毀而空置。
教育方面,戰亂摧毀予所有官立中小學。幸好十五間補助學校仍可正常運作,使當時的適齡的學生有十二萬多個
結總:
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進玫香港,十八日後,即12月25日香港正式落入日本所統治。之後香港維持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一直持續至1945年的夏季才結束。
三年零八個月這個時段裏,香港的人民按受了一個艱苦的歲月。日軍在三年零八個月裏,實行了一些暴行。歸鄉政策是將強迫遣返國內,以紓媛人口壓力。教育政策是規定本港的教師和學生必須學習日語,以推廣日本文化。糧食政策是每人每日六兩四,後來因為糧食不足,變為四兩六。金融經濟是廢除了港元,並以四元港幣對換一元軍票。開設慰安所是在港九各地捉拿婦女充當慰安婦,當作日軍的洩慾工具。而日佔時期的政策和暴行,嚴重地影響香港日後的重建和發展
參考:
http://www.ymca-coll.edu.hk/ss/hkhistory0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