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李世民一些評語(20)

2007-02-26 5:16 am
請給李世民一些評語
200上
(不要長篇大論的答案)

回答 (5)

2007-02-26 6:06 a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
(1)李世民有領袖之才能。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
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
他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2)唐太宗任用賢能。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
(3)唐太宗聽從魏徵的勸諫,有錯便改。宰相封德彝鑑於有些折衝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徵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徵: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麼意思?」魏徵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給魏徵賞賜了金甕一口。
(4)栽培人才。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5)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2007-03-09 10:23 am
不知所謂的票選,浪費了一個好答案.
2007-02-27 12:47 am
李世民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樓上既你答左一半
以下:
但到後期後 他不再像以往虛心納諫 而是對大臣的意見免強接受 且縱情享樂 不在節儉 因此魏徵向他上了 十漸疏 提醒太宗他的得失 但幸好 太宗一朝 唐代並未出現衰亡的敗像

咁樣可以做功課未呀?
參考: myself
2007-02-26 7:40 pm
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備,統軍馭將,注重政治與軍事並用,分化瓦解敵人,寬待降將,以德服人,使為己用;對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對強敵來攻,常深溝高壘;閉營精銳,待其糧盡兵疲,伺機擊破;對堅城防守之敵,則長期圍困,阻援斷糧,乘勢迫降;對潰逃之敵,則窮追猛擊,必求各殲;遇戰局突變,臨機果斷,處置得宜。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體恤部眾,甚得軍心。

  唐太宗還擅長詩文和書法。他一生寫了不少詩文,後來被清朝人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論、史論、詔勒之類,其中《帝範前後序》、《金鏡》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這些文章大多是用駢馬文體寫成,注重辭藻和排列講求對偶與用典,在形式上還有擺脫大朝以來的綺麗文風。但是,由於唐太宗是一代開國之君,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艱難的統治歷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較濃厚,開創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貞觀之風。由於唐太宗的倡導與實踐,使貞觀文壇出現了一派興盛的局面。



《新唐書·太宗紀》論讚評論唐太宗的得失,認為太宗“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漢以來未之有也”。這個評價讚揚太宗的英明與業績,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唐太宗比肩湯武成康與漢高文景,兼創業與治世二者之長,當之無愧。同時也批評太宗“牽於多愛,復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唐太宗後期多昏聵之行,若不是早逝,必定陷於暴虐。一個百戰百勝的統帥,一個建立了赫赫戰功的開國天子,卻嬖於多愛,佞佛,晚年困於小夷,又表現了庸主之行,這其中的道理留給人們無盡的長思。

  但是“瑕不掩瑜”,唐太宗李世民畢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李世民生活的時代,正是從隋末大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封建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使他成為中國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名主賢君。他是“貞觀之治”盛世的開創者。他奠定了大唐帝國290餘年基業的基礎,當時的大唐王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西方恐其強盛。因為當時西方還沒有建立直到如今也沒有建立一個向唐朝那樣地域寬廣,幅員遼闊,以單一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唐朝的繁盛不僅表現在它的國土面積上,而且有它的強大軍事力量、繁榮的文學藝術和代表當時最高水準的科學文化,當時的唐王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昇平局面。而李世民是這一局面的開創者。
2007-02-26 5:14 pm
李世民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02: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5000051KK056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