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啊~春節的習俗

2007-02-25 10:23 pm
春節有咩習俗~

回答 (7)

2007-02-25 10:26 pm
✔ 最佳答案
春節的習俗活動,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鬧元宵",時間跨度之長,節日內容之豐富,勝於其他節日,現略述如下:
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的意思。因此,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和灑掃庭除,都成了流行於全國各地的習俗,古今如是。

辦年貨
辦年貨即是春節前購買及準備過年用品的活動。以前在北方,家家戶戶多於除夕夜前準備供奉桌(亦稱天地桌)上的素祭品"蜜供",預備把一堂"平安吉慶"(蘋果、橘子的諧音)及各類新鮮果品作供品。故春節將臨,人們均忙於購買神馬、香燭等敬神用品和過年各種吃食,並多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六日前置辦齊全。那情景就如現今歲晚將近時,各商店擠滿購物的人潮一樣。

年夜飯
差不多與置辦年貨的同時,家家戶戶多忙於殺豬宰羊,準備除夕夜的"年夜飯"。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以開動,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貼春聯、年畫
春聯即是"對聯",又叫"門對"或"對子",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起源於五代"桃符"的對子,古時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內有神荼、鬱壘二神,有驅鬼的能力,於是古時百姓相信鬼怕桃木,便每於除夕畫二神於桃木之上,懸掛門外,以驅鬼避邪,成了古代的門神。畫像後來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並更能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說春聯由"桃符"的對子發展成型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因後蜀國主孟昶於公元 964 年的除夕,不滿學士辛寅遜所寫的兩句應節吉語,乃親自提筆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既工整又饒有寓意,此後題春聯的風氣就在文人學士開始流傳開來。

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瘟辟邪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繪畫藝術,年畫起源於門神畫,與"桃符"具有同樣的歷史。鮮紅的春聯,嶄新的年畫,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盎然春色。

>詳見本網站專題「年畫」

開門爆竹
燃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古代的"庭燎",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人們為了歲歲平安,子時燃放鞭炮煙花稱為"開門爆竹"。現在春節爆竹兼有吉慶和除舊布新的雙重意義,無論在通衢大邑,還是窮鄉僻壤,爆竹聲的此起彼伏,給節日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拜年
拜年是從家裏開始的。小輩起床後必須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在接受年禮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用紅紙包著的禮金給未成年的小輩,稱為"壓歲錢";民國時期長輩多以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寓意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則喜歡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從家裏出去,人們相遇時總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禧,說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新年好"等吉祥話。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間更需登門拜年,互致祝福。

舞龍和舞獅
新春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多的是四處閒逛,觀看街頭的百藝雜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舞龍和舞獅。據說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先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至宋時期,舞龍已經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表演活動。舞獅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據說起源於南北朝,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春節的慶典活動。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

大抵古人相信舞龍舞獅有驅邪鎮妖之效、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舞龍和舞獅,都是春節的兩項傳統文娛活動。其他還有許多社火雜耍、變戲法等娛樂活動。
2007-03-08 5:33 am
你上網搵我都識啦- -
2007-02-25 11:07 pm
“新春習俗”:-

1. 七菜羹
是農曆新年的食品之一,流行於中國南方和日本,傳統上家庭會於正月初七(即人日)當天煮七菜羹,以借七種蔬菜為一家帶來好兆頭。吃時必須吃清,不可有剩餘或倒掉,以免「福氣」被倒掉。

2. 人日
指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根據中國傳統習俗,當日為眾人的生日。人日亦稱為「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及「人七日」。

3. 全盒
是中國人在喜慶場合時專門用作盛載各式小吃的器皿。最常見的全盒是春節時使用的賀年全盒。另外在婚禮等喜慶場合亦會使用。全盒可以是以紙張、木或塑膠製造,一般都是作圓形,亦有是八角形、長方形的。顏色多數是象徵喜慶的紅色,上有各種裝飾圖案。全盒內以間隔分成數個格,各放不同的糖果小吃。按照習俗,每家人在新春期間都會準備一個全盒。有人拜年到訪時用作款客之用。有些人的全盒內除了各式糖果外多數還放有一封利市及一個大桔,意思是大吉大利。

4. 壓歲錢
是指中國春節時長輩送給未成年晚輩的紅包。到清代,才有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至中華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以示「長命百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才用紙幣,以示祝福。

5.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6. 尾禡
台灣、香港俗作尾牙,是華人傳統上在一年裡最後一次拜祭土地的日子。習俗上每月的初二、十六皆是作牙的日子,也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二月初二稱為「頭禡」,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禡」。尾牙祭祀的時間多選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點開始祭拜。台灣的公司傳統會在這一天大宴公司的職員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香港某些傳統行業(如參茸海味批發商人)現在亦然保留有此習慣。據傳說,以前的公司倘若決定在新的一年解僱某位員工,在尾禡的宴會上會把雞的頭指向他。所以尾禡吃的切雞叫作「無情雞」。而近年來,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係,所以「尾牙聚餐」時都將「雞頭」朝天(上),以免造成勞資關係緊張。尾禡拜土地公時,供桌慣設於土地公神位前。另外還要拜地基主,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設於門口或後門處面向屋內拜。作尾禡拜土地公的供品可備牲禮(三牲)、四果,應節的供品與頭禡時同樣都是「春卷」(潤餅),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春卷。拜地基主時,則準備五味碗。在台灣,尾牙的應景食物是刈包。以前香港的理髮店會在尾禡之後雙倍收費。尾禡前大家都會趕往理髮。

7.年宵
亦稱花市,是在春節之前舉辦的特別市場,供市民購買賀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香港、廣州等華南地方流行。一些海外的唐人街亦有舉行年宵。按照習慣,年宵市場會在農曆接近年三十前開放。而在年三十當晚,當大眾吃過團年飯以後,守歲的節目之一便是到年宵市場購買年花。年宵市場會開放至年初一凌晨方纔結束。年宵市場一般指由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所舉辦的年宵市場。年宵市場的舉行日期為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至正月初一日清晨結束,全部均為戶外舉行。2007年,全港總共有14個戶外年宵市場,分別位於:

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深水埗花墟公園
新蒲崗東啟德遊樂場
長沙灣遊樂場
觀塘遊樂場
沙田源禾遊樂場 在沙田源禾路16號
大埔運動場
上水石湖墟遊樂場
荃灣沙咀道遊樂場
葵涌運動場
屯門天后廟遊樂場
元朗東頭工業區遊樂場(2004年以前則是安興遊樂場)
將軍澳公園
西貢萬宜遊樂場

8. 年花
是農曆新年期間用作裝飾及應節的花卉。年花通常有一些具有意頭的含義,喻意為未來一年帶來好運。一些有果實植物亦被視作年花,例如桔,五代同堂(五指茄)等。年花通常在年三十晚或之前到年宵市場購買,並在家中或辦公室擺放至元宵節為止。

9. 拜年
是農曆新年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活動,通常由輩份低的向長輩拜年。

10. 揮春
是一種在春節時使用的中國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紅色的紙上而成。揮春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揮春和春聯最大的分別,是春聯一般都是成對的對聯,要講求對仗平仄。但是揮春可能只有一、兩個字,或是四字詞語。傳統揮春應該是由人手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揮春。

11.派財神
是中國春節的一種傳統習俗,以前在香港曾經頗為流行。「財神」相傳是主管財富的神仙,因此受各家的歡迎。派「財神」的通常是十來歲的小孩及少年。財神的「製作」十分簡單,在一張兩吋乘一吋的小小紅紙上,以毛筆寫上「財神」二字便可以。派財神者拿著一疊逐家拍門,當戶主開門時,派者大叫「 財—神—到」。戶主在新春期間,斷不能立時關門拒絕財神,當然要把財神接下。然後根據習俗,要給予派(賣)財神者利市。如是者接財神者有望新年可以發大財,而派財神的小孩更是立發小財,大家一樣歡喜。與派財神相關的一種習俗稱為「賣懶」。相傳倘若小孩生性懶惰不用功讀書,可以在財神中混入一張寫上「懶」的紅紙,在派財神時有意無意地將其賣出,新的一年便可戒除懶惰。不過「懶」必須在年三十午夜前賣出,而且不可被發覺,否則便算失敗。派財神因為成本太低,一般不會由成年人進行。成年人要以相似手法發財,必須加大投資力度。以前有黑幫背景的人氏喜歡在新春期間舞獅,不請自到各家商戶門前表演。商戶無論是否自願都要打賞利市。政府後來規定舞獅必須向警察申請牌照,這種習俗方纔停止。近年的社團改變習慣,自行運送四季桔等年花到商戶處,向東主「恭喜發財」,實則上是以相同手法「慶祝新春」。

12. 「福」字
是華人過春節時的一個傳統習俗,與爆竹、春聯、年畫一樣,成為春節的一種像征。"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據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宋代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13. 紅包
亦稱紅封包,在中國南方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小禮物。送利市是中國傳統習俗。最常見的是在各種喜慶場合,例如春節、婚禮﹑生辰等致送金錢作為禮物時都會使用。紅色在中國文化內代表喜慶。利市內一般會放入有吉祥數字的金錢,例如有8字,或以雙數結尾的數目。傳統的利市是以一張紅紙包裹金錢。但近年在很多地方都已改用機器印製的小信封。每年臨近春節前,各大商業機構都有製作利市封派發給顧客

14. 舞獅
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15. 赤口日
指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根據中國傳統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稱為「小年朝」。
2007-02-25 10:41 pm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

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

何等的重要。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

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

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

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

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

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

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

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流行著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這個風俗是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緊密相

連的。在民間,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時節民間用橘

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們的護身符。

  通常,女人到親戚朋友家裏拜年的時候都要準備一些紅橘,用籃子提上作爲新春的禮

物,而所得的回贈禮物也都是這些東西。

  在廣東的海豐,小輩給長輩拜年時要以叩頭作揖賀年,而長輩就用紅紙包著錢或拿柑

橘賞給小輩。與中國各地的風俗一樣,小輩向長輩拜年是向長輩致敬,長輩自然要犒賞小

輩. 至於用什麽食物贈給小輩,自然是要選擇孩子愛吃並且有吉利意義的物品,於是,橘

子便被選爲這種有特殊意義的食品了。至於賞賜紅包,則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買些他們愛

吃,愛玩的東西,這是後來爲簡化手續而變化的,雖然意思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送個

橘子更有意義。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

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2007-02-25 10:39 pm
我 國 各 地 的 春 節 習 俗 , 基 本 上 大 致 相 同 , 間 或 有 日 期 上 的 差 異 。 一 般 而 言 , 從 初 一 到 初 五 , 所 有 的 商 店 都 休 市 五 天 , 農 民 也 不 下 田 耕 作 。 在 這 一 年 一 度 的 假 期 裡 , 除 了 走 訪 親 友 , 相 互 拜 年 外 , 也 有 人 趁 此 機 會 關 起 門 來 賭 博 玩 樂 。 為 了 求 取 新 年 的 好 兆 頭 , 從 元 旦 到 破 五 ( 正 月 初 五 ) 人 們 要 遵 守 許 多 的 禁 忌 。 如 : 不 准 小 孩 哭 鬧 , 如 果 小 孩 子 犯 了 錯 , 也 不 能 加 以 打 罵 。 不 准 打 破 碗 盤 , 萬 一 不 小 心 打 碎 了 , 要 趕 緊 說 聲 「 碎 碎 ( 歲 歲 ) 平 安 」 , 及 時 化 解 凶 災 。 新 春 期 間 也 不 能 動 刀 剪 ( 主 凶 殺 及 口 舌 之 爭 ) 。 不 准 掃 地 、 倒 垃 圾 , 以 免 將 一 年 的 財 富 都 掃 出 去 。 有 的 地 方 , 如 北 平 , 在 破 五 之 前 忌 女 客 上 門 , 婦 女 要 到 初 六 才 可 以 出 門 拜 年 。


「 祭 財 神 」 也 是 新 春 的 重 要 節 目 之 一 。 財 神 是 最 受 民 間 歡 迎 的 神 祇 , 不 管 是 住 戶 或 商 家 , 都 希 望 能 將 財 神 接 回 家 , 確 保 今 年 財 源 廣 進 。 所 以 年 初 二 ( 也 有 在 初 五 ) 一 大 早 就 要 準 備 豐 富 的 牲 醴 , 焚 香 放 炮 迎 財 神 , 針 對 大 家 喜 歡 財 神 上 門 的 心 理 , 有 人 就 特 意 戴 起 金 面 具 , 手 持 紙 元 寶 , 扮 成 財 神 的 模 樣 , 再 找 幾 個 同 伴 敵 鑼 打 鼓 , 挨 家 挨 戶 的 去 說 吉 祥 話 , 討 紅 包 。 祭 過 財 神 , 當 天 還 要 吃 一 餐 餛 飩 , 稱 為 「 元 寶 湯 」 。

新 春 期 間 , 除 了 家 人 親 友 間 的 團 聚 取 樂 外 , 也 大 眾 化 的 娛 樂 活 動 。 最 常 見 的 , 要 算 是 舞 龍 、 舞 獅 了 。 我 國 自 古 就 視 「 龍 」 為 吉 祥 的 象 徵 , 他 們 認 為 龍 掌 管 降 雨 , 春 節 時 舞 龍 可 以 保 佑 今 年 風 調 雨 順 、 五 穀 豐 登 。

舞 龍 的 表 演 主 要 分 成 「 單 龍 戲 珠 」 及 「 雙 龍 搶 珠 」 兩 種 。 龍 身 由 許 多 小 環 節 組 成 , 一 般 都 是 單 數 , 如 九 節 、 十 一 節 、 十 三 節 等 。 每一 節 至 少 由 一 人 負 責 抬 , 大 型 的 舞 龍 往 往 要 動 員 數 十 至 上 百 人 。 龍 頭 追 著 紅 色 的 寶 珠 上 下 翻 動 , 龍 身 也 隨 著 偃 仰 翻 轉 , 如 波 浪 般 的 起 伏 。 如 果 在 夜 間 舞 龍 , 還 可 以 將 每 節 龍 身 都 點 上 燈 , 舞 起 如 繁 星 飛 躍 , 銀 浪 洶 湧 , 比 起 白 天 的 舞 龍 , 另 有 一 番 氣 勢 。

舞 獅 的 規 模 就 小 得 多 , 只 要 兩 個 人 就 可 以 表 演 。 不 過 , 正 因 為 它 的 規 模 小 , 反 而 可 以 做 出 舞 龍 做 不 到 的 細 緻 表 演 , 如 跌 撲 、 翻 滾 、 跳 躍 、 搔 癢 等 。 按 巧 高 明 的 , 還 可 以 演 出 滾 繡 珠 、 過 跳 板 、 上 樓 台 等 動 作 。

舊 時 為 家 庭 奔 波 勞 碌 的 人 , 只 有 在 春 節 期 間 才 有 閒 錢 及 閒 工 夫 來 從 事 娛 樂 活 動 。 許 多 大 大 小 小 的 遊 藝 表 演 也 就 在 此 時 紛 紛 出 籠 。 諸 如 傀 儡 戲 、 皮 影 戲 、 耍 猴 兒 、 拉 洋 片 、 跑 旱 船 、 踩 高 蹺 、 打 太 平 鼓 等 等 , 街 上 市 鎮 日 鑼 鼓 喧 天 , 看 熱 鬧 的 人 群 往 來 不 絕 。 孩 子 們 剛 收 到 的 壓 歲 錢 也 是 商 人 們 極 力 爭 取 的 目 標 。 舉 凡 風 箏 、 風 車 、 捏 麵 人 、 陀 螺 、 鞭 炮 等 , 無 不 極 力 招 徠 兒 童 的 光 臨 。 當 逛 完 這 五 光 十 色 的 年 市 , 還 可 以 買 串 糖 葫 蘆 邊 走 邊 吃 的 回 家 , 這 就 難 怪 每 個 小 孩 都 全 心 期 盼 迥 年 了 。

大 約 到 了 初 四 、 初 五 , 許 多 商 家 就 會 陸 續 開 張 。 劈 啪 的 鞭 炮 聲 從 凌 晨 開 始 就 響 個 不 停 。 店 舖 門 前 也 會 貼 上 「 開 市 大 吉 」 或 是 「 生 意 興 隆 通 四 海 , 財 源 廣 茂 達 三 江 」 等 吉 祥 的 春 聯 。 對 第 一 個 上 門 的 顧 客 , 不 管 買 多 買 少 , 一 定 要 給 予 熱 誠 的 接 待 , 或 是 遞 茶 點 煙 , 或 是 折 扣 優 待 。 如 果 和 第 一 位 顧 客 成 交 了 開 年 第 一 筆 大 生 意 , 更 會 被 視 為 今 年 生 意 興 隆 的 好 兆 頭 。

歷 史 上 還 曾 經 有 過 在 正 月 初 七 過 「 人 日 節 」 、 的 習 俗 。 「 人 日 」 一 說 來 自 東 方 朔 的 《 占 書 》 : 「 歲 後 八 日 , 一 日 雞 , 二 日 犬 , 三 日 豕 , 四 日 羊 , 五 日 牛 , 六 日 馬 , 七 日 人 , 八 日 穀 。 其 日 清 明 , 則 所 生 之 物 育 ; 陰 則 災 。 」 《 荊 楚 歲 時 記 》 中 記 載 的 人 日 習 俗 是 : 「 以 七 種 菜 為 羹 。 剪 彩 為 人 , 或 鏤 金 薄 為 人 , 以 貼 屏 風 , 亦 戴 之 頭 鬢 。 又 造 華 勝 以 相 遺 。 登 高 賦 詩 」 。 人 日 節 曾 在 南 北 朝 及 唐 宋 時 代 盛 行 一 時 , 明 清 以 後 已 漸 衰 退 。 有 些 地 方 還 保 留 在 正 月 初 七 吃 素 菜 的 習 俗 , 但 規 模 已 大 不 如 前 。

現 代 人 過 春 節 , 到 初 五 已 告 一 段 落 , 各 自 返 回 工 作 崗 位 , 等 待 十 天 後 元 宵 節 的 來 臨 。 過 完 元 宵 , 「 新 年 」 就 算 真 正 的 結 束 了 。
2007-02-25 10:30 pm
春節各種習俗
1.春節拜年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2.春節守歲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3.放鞭炮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隻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瞭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4.年夜飯各種食物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闔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餛飩或煮餑餑。古來隻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麵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面,才逐餞有了長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擺上了餐桌。
5.舞獅子

每逢春節或其他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隻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6.用紅色表示吉祥

在中國人心目中,紅色意味著吉祥。過節過年,要張貼大紅對聯﹔嫁女娶婦要披紅掛彩﹔生了孩子要送紅喜蛋﹔送賀禮要有紅紙包裹﹔開張奠基,要剪紅綢緞。總之,一切表示喜慶、吉祥的,都離不開紅色。其實,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紅色表示吉慶的。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用過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漢朝以後,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基本趨向一致,並一直沿襲了下來。
7.皇家建築多用紅牆黃瓦

參觀過故宮、頤和園、北海嗎?你注意沒有這些皇家建築多用什麼顏色?皇家建築通常是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磚牆。為什麼喜歡用黃色和紅色呢?這與我們中國人對顏色的看法有關。

黃色在我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因其在"五行"學說裡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屬土,土為黃色)。唐代,黃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採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開始採用黃色琉璃瓦釘,以後便按此規定沿襲下來。

其實皇帝很多東西都是黃色的,龍袍啦、聖旨啦,就連室內的許多裝飾也是黃色的。如果民間隨便穿黃色的衣服,真有謀反篡位的嫌疑了。

紅色在我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莊嚴、富貴。遠在西元前11世紀周代,宮殿建築就普遍採用紅色,並流傳後代。因為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必須處處顯示"至高無上"、"尊貴富有",因此,絕大多數古代宮殿都是紅牆黃瓦。8.祝壽送壽桃的由來

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據說是從孫臏開始的。

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千裡之外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孫臏在師傅那裡刻苦學習,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老母親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面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裡,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裡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面容,心裡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裡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後,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2007-02-25 10:27 p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4: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5000051KK026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