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套郵票是......

2007-02-25 8:51 pm
這的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套郵票是怎樣的
有沒有簡介
最好係英文
中文都好

回答 (1)

2007-02-25 9:03 pm
✔ 最佳答案
特區成立後,有兩套郵票是十分值得再三研究的。這兩套郵票分別是本年七月一日發行的特區成立紀念郵票和本港郵政署代售的香港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在港發售期為七月八日)。在這二者之中,前者是特區第一套發行的紀念郵票,後者則為回歸中國後本港郵政署第一款代售的中國郵品。可謂互相輝映,不可不提。

(一)、 一個郵票的誕生──香港特區成立紀念郵票

  談到這兩款郵票,即不可不提它的主要設計者王虎嗚先生和任宇女士。

  王虎嗚:1962年出生,是近年來國內郵壇上著名的郵票設計家。在短短十年間即有三十多套郵票作品問世。此外,王氏並數次在全國最佳郵票評選中獲大獎。

  任宇:中國郵票設計家,又稱“茶花女”,代表作有《雲南山茶花》、《敦煌壁畫》等等。

  另外,根據兩位的說法,由於香港特區成立紀念郵票的設計、印刷等大量工作要在過度期內完成,故具體事宜是由中英雙方商定的,實為一大特色。

 

設計之旅︰

  1996年7月,王虎嗚、任宇隨同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和郵電部組成的代表團專程來港。他們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的領導下,與英方聯合聯絡小組就香港特區成立紀念郵票問題交換了意見。此外,他們在港期間曾一方面為郵票的設計收集了不少資料,一方面又召開郵務會議以便聽取香港郵政署專家、集郵家、郵票設計家和特區籌委會委員的意見。

  在設計的過程中,兩位大師的最大的問題不是題材不足,反而是題材過多,難以取捨。例如,在反映香港歷史的古建築方面,即有九龍城寨、三楝屋﹔而反映香港的建設,則有青馬大橋等等。總之,二人的最大問題是值得選用的題材太多,但郵票的面績與張數畢竟有限。結果,經過多次的爭論、修改後,他們最終定了兩套方案:第一方案以反映香港特區成立時的現狀為主題,並寓意香港的歷史與未來;第二方案是以區旗、區徽、舞龍、花車等畫面以示歡慶回歸之意。就是這樣,該套郵票的設計方案乃得以完成。

 

郵票上的東方明珠:

  《香港特區成立紀念郵票》是由6枚郵票加1枚小型張組成的。而每枚郵票的寓意,即有如下所述:(以下資料乃選自香港郵政集郵組集郵季刊創刊號)


一元三角 (古宅)

  選用二百多年前古民居三楝屋為主圖,所謂“開門見喜”,它表現了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也含喜慶香港回歸祖國之意。


一元六角 (街景)

  選用香港中銀大廈﹑匯豐銀行大廈等幾個銀行較集中的中環街景,它表現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二元五角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這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它表現了香港的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再者,它又是回歸大典的會埸。


二元六角 (海港)

  選用香港貨櫃碼頭,它表現了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


三元一角 (風帆)

  選用中國風帆及香港回歸祖國慶祝活動的吉祥物﹕珠江口特有的白海豚。它們表現了香港的旅遊中心地位﹐寓意著香港回歸後一帆風順﹐吉祥如意。


五元 (歡慶)

  選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中代表香港的紫荊花﹑伴以祥雲﹐寓意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小型張以五元面額郵票作為郵資圖﹐伴以維多利亞港灣歡慶的場景﹐以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貴為一套紀念香港回歸的郵票,各方人士自然不為餘力,熱烈給予寶貴的意見。其中,錢其深副總理對於面值一元三角的郵票的圖案,即有獨特的見解。

  最初,香港特區成立的第一枚郵票在表現古民居時,背景的大門是關閉的,用意地突出門上一對富地方特色的“囍”字門環。當方案送到籌委會會議審批時,錢副總理小心地發現:“這兩扇大門應該是敝開的,因為這樣才能夠表現出開門見喜的含意”,並包含了政治上的開放意義。起初,王虎嗚並不太了解錢副總理的用意,以至盡管經過多次修改,“門”總是開得不夠大,門中的“囍”字也不夠醒目,而錢副總理即多次強調,門一定要大開,囍字一定要明顯。王虎嗚回憶道:“說來可能有人會不相信,這幅圖稿從門扇輕啟到全部洞開,我連著修改了六次,才達到錢副總理滿意的程度。現在回過頭來看,開與不開大不一樣,目前郵票中那種開闊、舒展的蘊味和效果,的確是原稿所不及的。

另外,任宇也十分感歎地回憶道:“這兩套郵票從一定意義上是一種集體創作。小型張上的香港夜空,原來附印著特區的航泊圖。港澳辦的同志認為,為了突出回歸的喜慶氣氛,最好改為禮花。起初加上的禮花呈現出散落狀,按照他們的意見又改為初綻時的狀態。應該說,這些意見都是很有眼光的。”

 

眾志成城:

  在這設計和印刷上,他們可謂面對著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但在各方同心合力工作下,終能迎刃而解。而其中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印刷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趕印郵票時常常加班,使到不少技術難關終能攻克。原來英方本主張應該採用英方進口紙印刷,但北京郵票廠在中標印刷之後,經過反復試驗,終採用了國產的專用郵票紙,而其背膠克數和磷光強度均超過了香港郵政的技術標準,並解決了印刷中的連續打號問題,使郵票印刷得以趕上國際水平,為國爭光。

此外,在設計期間,各方人士亦努力配合設計上的工作。依兩位設計家的回憶,他們所到之處,只要人們一聽到他們是為設計香港特區成立紀念郵票而來時,無不盡力地加以配合。有關香港歷史、現狀的圖片和光碟資料均免費提供,並安排文物專家從旁解說。另一方面,他們在港期間,雖然有不少本港郵票設計家不能直接參予設計工作,但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設計構想和作品交給兩位作參考之用,實屬可貴。最後,香港郵政也加以配合,不但把原定的四枚郵票增為六枚郵票加上一枚小型張,並且在設計過程中多次派專家來北京加以指導,協助修正“中環街景”和“葵涌貨櫃碼頭”兩圖中的細微錯誤。可以說,這套郵票是中華民族的心血結晶啊!


收錄日期: 2021-04-23 18:58: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5000051KK019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