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港島區既歷史

2007-02-25 7:18 pm
我想要港島區既歷史

回答 (2)

2007-02-25 7:30 pm
✔ 最佳答案
香港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香港島在香港的位置(紅色地方者)。香港島,簡稱港島,路牌簡稱為香港,面積8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主要島嶼,也是香港第二大島嶼。香港島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島上有香港的商業和政治中心。英國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域多利城(又稱女皇城或維多利亞城,英文名稱Victoria)就在香港島。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命名,名為維多利亞港,是以前進出香港的貿易船隻停泊的港口。香港島上最高的山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

目錄 [隐藏]
1 行政
2 歷史
3 地理
4 人口
5 旅遊
6 交通



[編輯] 行政
香港島的行政分區有:

中西區(當中的大小青洲並沒有和香港島相連)
灣仔區
東區
南區(當中的鴨脷洲和鴨脷排等島嶼並沒有和香港島相連)
註:香港島不屬於香港的離島區。


[編輯] 歷史
1841年1月20日,英國的駐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暨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最先佔領香港島,命名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隨後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好萊塢道,並把中環一帶發展成行政和商業中心。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貿易為經濟主柱,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一帶進駐,中環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區。此外,香港島還有很多高級住宅區,像中環山上的半山區、太平山頂和淺水灣都是當時開始發展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島人口急增,由於中環一帶的土地不敷應用,香港島不少地方都開始發展,如北角、筲箕灣、香港仔和黃竹坑。這些新開發地區為昔日的工廠區,自製造業式微後,由於香港島的地價租金一直遠比九龍對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島的商業中心除了在中環外,還有灣仔和銅鑼灣一帶。


[編輯] 地理
香港島是香港第二大島嶼,排於大嶼山之後。香港島面積約佔全香港面積的7%。與九龍半島相隔維多利亞港。


[編輯] 人口
2000年,香港島的人口有1,367,900人,約全香港人口的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000,高於整體密度(7,000/km2)。


[編輯] 旅遊
香港島是香港擁有極多特色旅遊景點的地區,像太平山頂、香港海洋公園、中環、銅鑼灣、香港仔、淺水灣、赤柱等都是聞名中外的旅遊點。


[編輯] 交通
香港地鐵港島綫的路線於香港島北部沿岸地區東、西來回行駛。

香港電車沿香港島北岸行駛。島的西端和南部交通主要依靠巴士服務。

香港纜車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鐵路,來往山頂,半山區及中區。

跨海交通方面,香港島有3條過海隧道(東區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3條地鐵路線(東涌綫、荃灣綫和將軍澳綫)和機場快綫連接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及新界。第4條連接鐵路正在計劃中(沙中線,參閱九廣鐵路)。

連接香港島和鴨脷洲的鴨脷洲大橋於1980年落成。

島中亦設有渡輪碼頭,有頻密的航班來往九龍及離島(包括馬灣、愉景灣、梅窩、坪洲、長洲及南丫島)。
2007-02-25 7:32 pm
[編輯] 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
主條目: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
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0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Possession Point)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到中國。之後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要取得與中國貿易的自由。在香港建立基地以後,即宣佈香港為自由港。英國的商人,包括鴉片商販,逐漸將香港建立成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販及銀行家亦有到香港參與跟中國的貿易。

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81年的16萬多人。

1930年代初期,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佔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台以及多個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而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12月19日已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日軍於12月23日終於成功佔領黃泥涌峽。由於英軍已經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戰,並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水坑口街 (Possession Street),位於香港上環,南接地勢較高的荷李活道,正北接文咸東街,西北連皇后大道西,東南連皇后大道中。

命名初期是從英語譯作「波些臣街」(按1894年香港的街道名冊所記;波些臣,可意譯為佔領)。當1841年1月25日,英國的義律與清朝的琦善訂定《穿鼻草約》,海軍軍官卑路乍率領英軍乘軍艦登陸香港,英國海軍測量人員早已測定香港西面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可用作軍旅紮營,於是命令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而這片高地就是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公園一帶的大笪地。

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J. J. G. Bremer)乘高爾合號(Calliope)來港,正式舉行升旗儀式,並在海面鳴炮,表示正式佔領香港。

水坑口街本來設有妓院,至彌敦任港督期間,把妓院西移至石塘咀,然後改建民居。另外,為減少華人對「佔領街」這個名稱的反感,於是根據街旁的大水坑,把波些臣街的中文名稱改成「水坑口街」,但是英文名稱仍稱作 Possession Street。

上環是四環九約裡的其中一環。自1843年以來,上環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住在中環。今日的卜公花園,昔日是貧民區。由於1894年曾爆發黑死病,使該區被清拆,並改建成公園直至現在。與此同時,東華醫院亦因應而成立。

由19世紀末開始,上環發展成華人主要商貿區。蘇杭街和文咸西街由於接近當時海邊的三角碼頭,故成為了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干諾道西為當時的食米批發中心;德輔道西一帶則是海味和鹹魚的集散地。此後,上環一直隨著香港經濟而發展。

摩星嶺是香港的西港島的一個山脈,位於堅尼地城以西,也代表香港島西的盡頭。摩星嶺毗鄰硫磺海峽,遠眺坪洲和大嶼山。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以香港第二任港督爹核士命名。

摩星嶺是香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近海的地段建滿了富豪的巨宅:周啟邦夫婦、趙世曾等多位世家子弟的居所都在這裡。然而,山腰卻曾經是平房區(已清拆的公民村),山頂是訊號站及青年旅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遺跡。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部份不願/不獲遷居台灣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於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作出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結果港英政府於1950年6月把這群老兵和家眷遷往調景嶺。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7: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5000051KK014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