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火箭
火箭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也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早期,祖先們為了要提煉長生不老的藥,意外的發現某些東西跟某些東西以某種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一旦加熱會快速燃燒,而產生推動力。於是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天空出現了煙火,而到了大約七百多年前,火箭開始出現在中原的戰場上。早期的火箭很粗糙,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效果也不大。
但是,在明朝茅元儀所著的《武備誌》中,卻出現了今人讚嘆的超時代傑作一「火龍出水」。火龍出水是人類第一支兩節火箭,也是人類第一枚巡弋飛彈。我們的老祖宗也許不知道什麼叫做空氣動力,什麼叫做穩定,他們只是模仿自然界會飛的東西,於是把它造得像一條龍的樣子。龍腹下有四支推進火箭,一點火就會飛起來,在龍的肚子裡面另外有數支攻擊火箭。
當龍腹下的火箭燒完後,就會點燃龍的肚子裡面的火箭,然後從龍的口腔射出去攻擊敵人。火龍出水所展現的是我們老祖宗高超的創造力,也許他們知識不足,也許他們技術不好,但這種創造力正是人類文明得以不斷進展的真正原動力。
雖然火箭在元朝時,就因蒙古人大舉西侵而傳到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但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前,火箭的發展還是非常的緩慢。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始終無法掌控它的飛行軌跡,無法讓火箭"聽話",或讓它準確地飛到我們希望它到達的地點。到了二十世紀,由於有幾個人物對火箭發展的貢獻,使得火箭不僅達到實用階段,甚至更進一步成為戰場上恐怖的致命武器,與進入太空唯一的交通工具。說火箭創造了人類文明也不為過,在對火箭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中,毫無疑問的,高達德與馮布朗就是其中兩位。
高達德的貢獻
高達德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他的貢獻在於-他作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液態燃料的火箭。之前的火箭都是固態燃料的,其釋放出的能量絕對不足以讓火箭做為人類上太空的交通工具,高達德突破了這個困境。他不但設計,而且還製造與測試液態火箭。雖然當時已經有人開始思考如何上太空的問題,但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火箭、太空仍然是屬科幻的範圍。當高達德向別人說明他的想法時,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不解,誤解,甚至是嘲笑,使得個性保守的高達德就退回自己的小圈圈,不再跟大眾解說他的想法,而變得更為封閉。但是火箭的研發需要龐大的資源與大量的人才才可以有進展,高達德保守封閉的性格使得他始終無法作出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火箭。
馮布朗的貢獻
德國的馮布朗則帶領一群人,花了十幾年時間把液態燃料的火箭作了出來,並使之成為致命的武器。有人說馮布朗抄襲高達德,當然德國人不會承認。雖然事實上的確是美國的高達德先做出來的,但這並不表示馮布朗就一定是抄襲高達德。在馮布朗之前,沒有人知道火箭該長成什麼樣子,火箭的系統與功能該包含哪些。馮布朗之後,所有的火箭外形都與他所創造的V-2非常類似,所有的火箭都具有幾乎一樣的系統與功能。因此,如果說高達德在人類太空發展初期一片荒蕪的處女地上,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小路,那麼,馮布朗就是將它闢成一條寬廣的大道。馮布朗把整個系統都摸索出來,他建立了整個火箭的系統與功能,這對人類知識技術增長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載人飛行器-太空梭
由於火箭的花費很高,重複使用性又不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都竭盡全力研究新的可重新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其中英國的一項構想,叫做“MUSTARD”就是“多單位太空運輸及回收裝置”的意思。按照這個構想,她由三具相同的三角翼火箭構成,一起發射,到了太空便分開。其中兩具火箭只是用來幫助第三個火箭進入進入軌道。法國和德國也有類似的構想,可是都只停留在設計的階段,沒有一個能付諸實現。
1959年,美國空軍和波音航空太空公司簽了合約,製造一架有人駕駛的太空滑翔機,她將是三角翼的,名為”動力-高”,裝在一具巨型大力神火箭上發射入太空,然後向今日的太空梭那樣滑翔回地面。1963年,第一架”動力-高”原型機剛要裝配的時候,整個計畫突然取消!
1972年初,第一架真實尺寸的太空梭原型機終於獲得批准開始製造。而美國洛克威爾公司則成為第一架太空梭的主要承包商。1976年9月17日,太空梭的裝配工作終於完成,稱為”OV-101”(Orbiter Vehicle)。之後,這艘太空梭便以美國當時有名的連續劇”星空奇遇”中的一艘太空船命名為”企業號”(Enterprise)。
不過,企業號只是建造來進行飛行、著陸、和其他各種試驗的,她還遠不是一具能夠進行全面作業的太空梭!企業號在作了幾次試驗以後,就給安置在博物館裡了。
1981年4月12日,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點燃三具主發動機並發出隆隆巨響,數秒後,哥倫比亞號就在上千萬人的注目之下緩緩升空,自此,第一艘載人飛行的太空梭終於發射成功!之後,美國又陸續製造了”挑戰者號”(Challenger)、”發現號”(Discovery)、”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奮進號”(Endeavor)。雖然,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發射後隨即爆炸,7名乘員全部罹難。可是在查明事故原因並加以改善之後,1988年9月太空梭又重新出發!
太空競賽
1957年,蘇聯將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 -1)以強大的火箭送進地球軌道之後,它在太空中不斷的以規律的信號向地球廣播,當時這種嗶~嗶~的聲音,不僅震驚了全世界,更是嚇壞了美國人。而太空競賽便就此展開了序幕。在這一顆初探宇宙的衛星升空後,人類更加緊探索的腳步。在短短的40年間,人類不但踏上了月球表面,更以探測船加以探索太陽系中包括太陽與九大行星,甚至將人類文明的信息送出了太陽系。1990年12月更在6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架起了一座天文台-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不但讓人類看的更遠,同時也為天文研究帶來許多重大的發現。而在今日,人類更從相互競爭轉為彼此合作。因此,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便開始了它的建造。近來美國更想重溫阿波羅計劃登月時的光榮,於是便積極的致力於另一顆星球的登陸-火星。
一開始,太空競賽只是美國與蘇聯冷戰衍生的產物。所謂的太空科技,完全是為著各種的軍事目的而發展。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與太空科技對民間的釋出,先進國家的領導者們發現,開發太空這一廣大的領域,不論是以軍事、商業或是科學研究的角度而言,不僅隱藏無窮的潛力,它同時也是一種必然趨勢。而今世界上有著更多的國家投入這場太空爭奪戰,除了希望能在這場競賽中佔有一席之地之外,更希望能藉由太空科技的發展來帶動國力的進一步提昇。因此可以預見的事是人類對於太空的探險是不會停止的。當在台灣的我們想要在未來的舞台上扮演一份重要的角色,太空科技的發展永遠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們在此依序以載具,衛星,行星,恆星及宇宙介紹人類如何的探索這浩瀚宇宙,冀望能讓諸位對太空及太空科技有更深的瞭解,進而支持或親身參與太空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