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功課!Help
幫我搵關於藍屋,黃屋,利東街同太原街的網站!
要包括它們的歷史,所在地點和基本資料!
回答 (2)
簡介
藍屋位處灣仔石水渠街72號,是一幢具七十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混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而其橫樑、樓梯、扶手等不少內部構件,仍依然保留著原先的木製結構。建築物內仍有居民居住,但部分住戶需共用廚房。由於大廈內沒有抽水馬桶,故必須需要請專員到來「倒夜香」!
藍屋名字的由來
藍屋樓高四層,因外牆被漆上鮮艷的藍色而命名。若大家細心留意的話,不難發現原來藍屋的外牆並非全是藍色的,聞說當年地政署進行修葺時,剛巧油漆工人手上只得藍油,便用了它來美化建築物的外牆!
利东街,俗称喜帖街或印刷街,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制作及门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由于市区重建计划,利东街道的业权现已被收回,并已于2005年11月6日凌晨零时起复归政府所有,使印刷店绝迹。收回重建后,利东街的所有楼宇以及店铺均已经重门深锁,而店铺门外亦已贴上了市建局的告示,写著“此乃市区重建局物业(This is an Urban Renewal Authority property)”。当地居民现正争取在重建计划中保留喜帖街的特色。
经过一轮扰攘多时的收购问题之后,市建局终在2006年10月底一统利东街的所有业权,并于短期内正式“清场”,展开清拆及招标工作。
历史
在1950年代,香港政府将印刷店集中在位于湾仔南部,位于庄士敦道及皇后大道东之间的利东街,有传目的是方便监管,以防它们印刷非法物品。而这些小店逐渐发展各种型式的印刷品,例如信封、信纸和名片。1970年代不少印刷店亦开始印刷各式各样的喜帖、利是封及挥春等。1980年代在香港逐渐为人所知。举办婚礼的新人,几乎每一对都会去喜帖街比较选购。2004年初,香港政府计划重新开发此区,并命名为H15。此举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一些反弹,并与政府协商保留这段历史意义浓厚的喜帖街。2005年11月5日,政府正式回收利东街的业权,大部份楼宇已经重门深锁,十室九空。
[编辑] 特色
利东街作为喜帖街或印刷街的主题,是香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而且利东街的建筑,除面向庄士敦道及皇后大道东的数栋为高楼外,全为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唐楼;整齐划一,而且天台相通。而在地下的印刷店,善用了唐楼的特点,发展出厂店合一的一站式销售服务。店铺的外半部为陈列室和接待及销售处,内半部则为印刷的厂房。由于整条街道有很多印刷店可供选择,因为成为了很多香港人采购印刷品的首选之地,甚么吸引到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购买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印刷品留为纪念。
[编辑] 重建计划
早于1999年,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已有意将利东街重新发展成一个综合发展区。2004年初,香港市区重建局正式将湾仔南部部份地区,即利东街及其附近一带,纳入H15市区重建计划,引起当地居民回响。不少人认为重建区内的楼宇并非特别残旧,没有需要即时进行重建。而且很多人亦忧虑重建计划会扼杀了利东街甚至湾仔旧区的传统特色。
2004年中,市区重建局曾举行设计比赛,征求利东街重建计划的设计概念,但最后选出5个概念上有冲突的作品作为优胜者。而于2004年底,湾仔利东街居民向城市规划委员会递交一个重建的方案,成为香港首个由居民设计的市区重建方案,着重保留旧区原貌,惟城市规划委员会以方案不够专业等理由,拒绝考虑这个方案。
2006年,市区重建局向湾仔区议会提交发展蓝图,采纳H15关注组的“哑铃”重建方案,将楼高20至40层的4座新住宅大楼,如“哑铃”般分布在利东街南北两端入口,避免形成“屏风”效应。4座住宅的总建筑楼面达78.5万平方呎,提供1415个面积约600平方呎的中小型单位。市建局并计划把利东街变成100米的购物步行街,街道中央则重建成楼高4层的低座商场建筑群,约10万平方呎的商业楼面将划分成约100间楼上铺和40间地铺,让不同特色的街铺自由入主经营,昔日喜帖街的印帖商户日后可再入标,重返喜帖街经营。而项目内共有3个共3.2万平方呎的休憩广场,改善区内绿化和通风。
重建或保留?
灣仔是本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那兒仍有很多充滿著懷舊氣息的樓宇和街道,具有八十年歷史的藍屋更可說是當中的表表者!灣仔區是舊區重建的重地,面臨著市區重建計劃,究竟藍屋會否隨之而逝呢?如何在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其實歷史文物不一定要被社會淘汰,就以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例,便由一間舊啤酒廠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The Brewery 藝術村!也許其一出路是我們懂得如何把舊有的建築物活化再利用,在舊建築轉型的過程中,既能肯定其過去的價值,亦能好好地再利用它,賦予它新的生命和意義。
藍屋的命運
灣仔的藍屋乃一憧充滿著港人集體回憶的舊建築,將來更有機會被改建為一所民間生活館,展示港人過去的生活面貌。已向地政署提出有關建議的聖雅各福群會表示,民間生活館內將會展出超過四百件由灣仔街坊捐出的舊物,它們均見證著灣仔區的傳統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藍屋民間生活館將會提供導賞服務,並擬定由區內居民擔任導賞員,向年輕一代或遊客介紹藍屋、北帝廟、茂蘿街等灣仔區文化景點。
隨著時代變遷,不能追上時代需要的建築物漸見於各個城市。不幸的可能會被清拆或遭棄置不顧;幸運的則可能會被翻新或改建,成為博物館或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演出天堂。但願藍屋亦可以成為一所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向我們年輕新一代訴說灣仔的歷史交替!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4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4000051KK037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