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更重要的是 1.土地問題, 2.政治及經濟上的原因美國介入
回教(伊斯籣教)視其它的伊斯籣教徒為弟兄姊妹, 而以色列人立國, 劃定土地後將巴勒斯坦人趕出巴勒斯坦人居往的土地, 使有家園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 哈馬斯就是要回自己的土地及耶路撒冷.
以色列在美國的強大軍事及外交支援下不理會其它人的反對, 而作為伊斯蘭的弟兄有宗教上的義務支持, 但同時要顧及石油第一大客美國的影響.因此中東地區國家反以色列(土地政策)及美國. 而美國因為石油供應作考慮, 因此要建立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支持國家, 以至以色列作出任何行為,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議決上傾向以色列.
而美國因為要穏定石油供應, 因此從來不會在沙地亞拉伯講民主, 而支持現在親美(親美金)的王族統治.因此中東的沙地亞拉伯因為利益問題, 很少與以色列為仇, 多是受壓迫及制裁的窮國家.
歷史背景:
以色列、阿拉伯兩個民族的糾紛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散居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德國納粹的迫害下,大量向巴勒斯坦移民,打破數百年來巴勒斯坦的平靜局勢。由於移民人數不斷增加,引起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不滿,加上猶太人為建立家園,不惜買下阿拉伯人的土地,並侵占剝奪了阿拉伯人原有的生活空間和生存權利;導致兩個民族之間不斷地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八一號決議案,主張巴勒斯坦分治,在阿拉伯人定居處建立阿拉伯國,在猶太人定居處建立猶太國,耶路撒冷置於聯合西控制下,成為自由市。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正式宣佈立國,由於獨立前不斷移民與擴張,以色列的領域已超出聯合國分治案中劃給猶太國的部分,從原來佔有百分之五十六,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七,耶路撒冷大部分亦被以色列據為己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由於深恐將來無法安居於劃分給猶太人的土地,於是揭開了戰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中東恩怨衝突。
美國在以巴問題扮演重要角色。美國在冷戰結束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在防止蘇聯勢力擴張,而以色列一向是美國中東的盟國;再加上猶太人在美國累積的政治、經濟實力、使得歷任總統不敢冒與以色到決裂之風險,因此美國從未認真推動全面性的中東和談。直到美、蘇和解,地區性霸權如伊朗、伊拉克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主要對手,美、以「特殊關係」已經不再。美國主要盟國多偏向阿拉伯國家,而美國為避免孤立,不致遭受國際非議。逐漸尋求與其他國家對巴勒斯坦問題的一致看法及政策。
一九四五年開始,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提升到國家和政治層次,主要為維持區域穩定和防止以、阿衝突的升級,並確保以色列的生存與安全;與溫和派阿拉伯國家保持友好關係防止蘇聯及共黨勢力擴張。由此可見,以、巴衝突的形成,與美國脫離不了關係。
謀求以、阿衝突的解決,向來為美國的主要利益。歷任總統對中東事務的參與程度不一,加上個人的認知與同情立場,政策常無法取得共識而難以連貫。卡特是第一位承認巴勒斯坦人人權的美國總統,列根政府選擇以色列為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代言人,所以在各方面都大加協助。
布殊外交經驗豐富,上任時的中東局勢亦較緩和,所以採取謹慎和緩的步調處理中東事務。克林頓致力中東和平不遺餘力,不但訪問中東次數超過歷屆美國總統。在以、巴和談陷入僵局,阿拉法特片面宣佈於九月十三日獨立建國,克林頓效法卡特召開大衛營三邊高峰會,以期打開僵局,但以、巴雙方各有堅持拒絕讓步。到最近喬治布殊的上台,其對以色列的政策沒有明確立場更令問題更加複雜化。
從歷史觀之,有太多民族曾在巴勒斯坦這個地區生存定居、建立國家,猶太人亦曾經是此地的住民。而阿、猶兩民族今日的對立,也不是因宗教而戰,為的是民族的生存、延續。這兩民族的世紀衝突雖然仍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但期望阿拉法及沙龍能完全擺脫宿怨情結,化解彼此仇恨、排斥的民族主義情緒,解決最後障礙,締結最終和平協定,共謀永久和平,避免兩地人民再陷入苦難。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與阿拉伯國家,例如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埃及、伊拉克、沙地阿拉伯等國家間戰爭和衝突不斷。以色列與埃及於1979年3月26日簽訂以埃和平協議。與約旦在1994年10月26日簽訂以約和平協議。而與鄰國黎巴嫩和敘利亞的談判仍在進行,還沒有簽訂和平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