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生平大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歷史資料

2007-02-25 12:04 am
孫中山生平大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歷史資料:
Don't so long!
Must in Chinese!
I need to write a letter to him!

回答 (2)

2007-02-25 5:25 am
✔ 最佳答案
武昌起義歷史: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把革命活動的重心轉移至長江流域;四川保路運動高漲,迫使大部駐紮於武漢的新軍被調入四川。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號召下,伺機發動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終於成功發動了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清軍協統黎元洪被擁立為都督,並發表宣言,號召各省響應。至11月下旬,全國已有14省先後響應,宣布獨立,形成了全國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會的時刻,孫中山為掙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建立民主共和國,為使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不已。興中會的活動只是開端,新的形勢要求革命運動深化和拓展。孫中山深知必須加強組織工作,建立革命的、全國性的政黨,以之作為「革命中樞」,領導日益洶湧高漲的革命運動;還進行廣泛的宣傳,促使民眾覺醒,推動知識分子參與革命,為大變革準備思想、政治條件。武裝起義被視為極重要的手段。得到西方列強支持的清政府是難以實行真正改革的,因為改革將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孫中山和他的戰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迎來了革命運動的高潮。

孫中山生平大事:
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紀念日。孫中山先生一生貢獻給革命事業,經過不知多少艱難挫折,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辛亥革命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結束中國數千年來的世襲君主專政制度。
參考: 網址
2007-02-25 12:16 am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則常以中山為名。

孫中山幼年時愛听老人講述太平天國的故事,少年時代在美國屬地檀香山先后就讀于英美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書院。1883-1886年,孫中山繼續求學于香港拔萃書室、域多利書院。畢業后,他先進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習,后來轉入香港西醫書院(這所學校后來并入香港大學〕學醫。在校期間,他不但努力攻讀醫學,而且還廣泛研讀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軍事、科學書籍,并結識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4年 6月,孫中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時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爭中接連失敗,孫中山進一步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愈發堅定了救國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复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次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興中會,准備在廣州發動起義,因事泄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將他作為重要國事犯到處懸重賞通緝。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環游世界,在華僑中廣泛宣傳革命,建立革命組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在美國聞訊,立即在歐美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各國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舉行的17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了臨時參議院,公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立憲派和其他舊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協態度,孫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荐袁世凱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職。

1922年 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离開廣州再赴上海,二次護法 運動又告失敗。此后,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党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 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驅逐陳炯明后,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并派出“孫逸仙博 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1924年 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党綱、党章,重新解 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后,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終因積勞病劇,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53: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4000051KK03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