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

2007-02-24 11:29 pm
為什麼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
請從多方面回答.....
提供一些有關網址.....
10分~

回答 (2)

2007-02-24 11:33 pm
✔ 最佳答案
二「天可汗」制度問題

1.制度的由來

天可汗的尊號及其制度,起於唐太宗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定襄之戰大破東突厥之後,《舊唐書》〈太宗本紀〉載其事云:

「(貞觀)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夏四月丁酉,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此處只云諸蕃上尊號是在擒得頡利之後,而不著明月日;《資治通鑑》繫其事於三月,卻未紀日;《新唐書》〈太宗本紀〉則載月日云:

「四月戊戌(初三日),西北君長,請上號為天可汗。」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載此事較詳云:

「四年三月,諸蕃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方下制,今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若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有死亡者,必下詔冊立其後嗣焉。統治四夷,自此始也。」

由以上各項記載,可知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實以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而起,故於貞觀四年正月大破東突厥之後,曾受突厥役屬的諸國君長,為謀防止其再起之策,遂於同年四月詣闕共請唐太宗為天可汗矣。

2.制度的內容

天可汗是「高出眾可汗之可汗」的意思,蓋西北諸國通稱其國君為可汗,而中國自秦漢以來通稱國君為皇帝或天子,因此天可汗也可解釋為「普天下皇帝」。

唐太宗既被尊為天可汗,則成為當時華夷諸國的共主,也就是國際共同的盟主。不過,太宗對於自己發揚國威的戰功,固然表示滿意,而原其初衷,並無窮兵黷武之意,他在所作〈還陝述懷〉詩中有云:「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可見其胸襟與普通英雄人物不同,此亦其能受千古景仰的偉大之處。

根據《新舊唐書》及《唐會要》的記載,天可汗的權利有二:

一為冊立各國君長。
二為徵調各國軍隊作戰。
義務有三:

一為仲裁各國糾紛。
二為救恤各國災難。
三為保護弱小制裁侵略。
依此觀之,其與今日聯合國成立之初的作用,頗相類似;不過,聯合國是委員制的組織,而天可汗制度則為首長統率之組織。

3﹒制度的崩潰

唐代的天可汗制度,自太宗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平定東突厥以後開始,其時參加組織的國家,多以連結大唐的聲威,防範突厥的再起為宗旨。

自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年)以後,天可汗於西域十六國與昭武九姓諸國等,設置都督府與諸州,以諸國的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其時參加組織的國家,多以連結大唐的實力,抗拒大食的侵陵或吐蕃的寇掠為宗旨。

可是,至玄宗天寶十載(西元751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西域執行天可汗保護諸國抵抗大食東侵的任務時,失敗於怛羅斯城,其後四年,安史亂起,大唐聲威一蹶不振,以至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郭子儀死後,凡唐朝皇帝與名將為西北諸國所推重者,皆先後凋謝,於是天可汗制度也連帶地消失於無形。

總之,唐代天可汗制度,自成立以至於崩潰,前後凡經一百數十年之久。此一制度,實為溝通華夷、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此一階段,也是中國歷史上國威發揚的極致。
2007-02-24 11:43 pm
反擊突厥
唐太宗剛即位,突厥大軍十餘萬就進駐到距長安只有四十多里的渭水北岸。太宗見國內政局初定,因此沒有馬上進行反擊,而是與突厥訂立盟約,並贈頡利可汗大量金帛。突厥退走後,太宗致力於生產的恢復,同時密切注視草原形勢的發展,並加緊對軍隊的訓練。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看到突厥敗亂,反擊的時機成熟,便於十一月,派李靖、李勣率領軍隊分道出擊突厥。次年二月,打敗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

天可汗
唐打敗東突厥以後,西北各族的君長奉唐太宗為「天可汗」。這樣,唐就取代了突厥對西北各族的統治,唐太宗也以「天可汗」而成為西北各族的最高君長。
http://www.chiculture.net/0108/html/b19/0108b19.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8: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4000051KK028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