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李嘉誠的名字相信不會有香港人感到陌生,尤其在這幾年他的業務發展遍及全世界,使長江實業和和黃集團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企業,李嘉誠的名字更是響亮。他不但屢被國際性雜誌選為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近月更更上一層樓成為全球華人首富。說他是全球傑出華人自然是當之無愧。
有記者訪問他建立商業王國的成功的祕訣。他說:「因為我勤力,我慳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過三這兩語,但其實這些能力都是從他年輕時經歷的逆境鍛鍊出來的。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一九三八年,他正在讀初中,但為了逃離戰火,一年後,他跟著爸爸來港謀生。
受到父親是知識分子的影響,李嘉誠自小喜歡看書。即使來到香港,他仍堅持半工讀。他回憶說:「人家求學,我就要搶學問。」
他十三歲那年,父親患上肺病,他即時到處查看書本尋找醫治方法,但父親始終不治。臨終前一日,父親問李嘉誠可有甚麼話要說,自信的李嘉誠安慰父親說:「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即使是六十年後的憶及父親,李嘉誠仍不禁眼泛淚光。
及後,李嘉誠當上推銷員,一邊進修一邊掙錢養身在潮州的家人,一天工作十六至二十小時,四處發掘新客戶,到晚上還要跑到工廠視察「跟單」。由於工作盡責勤奮,他的營業額是全公司之冠,獲發的年終花紅是第二位的七倍!「我表面謙虛,其實好驕傲,見到人家求學,日日保持現狀,而自己就一直爬上去。所以當我做生意時,就警惕自己:如困繼續有驕傲的心,遲早一定撞板。」他說。
經過幾年當推銷員的訓練,李嘉誠已具備了自己創業的能力,終於在一九五二年,他開設塑膠廠,取名長江。「不要嫌棄細小河流,河水匯流,才可以成為長江。要不停吸收新知識,留意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甚至要稍為跑在社會之前。」五十年代初創業,正值香港工業起步,有大批廉價勞工,但由於資金不足,因此不論推銷、設計等都必須親力親為。一日,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留意到一部製造塑膠樽機器,可造出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由於當時香港沒有這種機器,而到外國訂購又價錢又昂貴,於是李嘉誠自行研究製造機器,因此在短時間內賺了幾萬元。因此時至今天,李嘉誠仍注重閱讀書籍和雜誌。遇到好文章,他的下屬必定把它譯成中文讓他閱讀。
除了勤奮,居安思危亦是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因此,他在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式微前,毅然結束塑膠工廠生意,改為投資地產。他的資金運用穩健保守,從不問銀行借貸。「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去到B?又想:有氣力划回來嗎?」由於一向作風穩健,因此資金充足,再加上眼光獨到,看準即使中國收回香港決非香港末日,因此乘六七暴動、投資者信心盡失之際大量買地。結果到了七十年,香港人口激增,由戰後的六十多萬增至四百多萬,房屋需求劇增。長實賺了很多錢,在七二年成為上市公司。到七十年代中,長實擊敗置地投得地鐵公司一塊位於中環的地皮。李嘉誠當時接受訪問,說到營商多年最自豪的事時,他說不是擊敗置地,而是「我有好多合作夥伴,合作後仍有來往。譬如投得地鐵公司那塊地皮是因為知道地鐵公司需要現金。……..你要首先想對方的利益:點解要同你合作?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賺。」
對於人事管理,李嘉誠有自己一套看法。「管理一間大公司,你不可以樣樣事情都自己落腳做,首先要令到員工有歸屬感,令到他們安心工作,那麼,你就首先令到他們鍾意你。」
七十年代,李嘉誠為了發展海外業務,因此計劃一連串的收購行動。到八十年代,由於具有長遠的發展藍圖取得匯豐銀行的信任,他以優惠價成功收購和黃,為日後港口業務奠下發展基礎。
六四事件之後,李嘉誠雖然感到十分傷心失望,但在不少港資企業紛紛遷冊之際,他仍堅持繼續大量在香港投資,為香港和中國注入信心。但為了確保公司的持續發展,他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和黃發展海外港口業務,由英國開始推展至歐洲德國和美洲。至今,和黃不但擁全英最大的港口,同時在全球有八十個泊位。除了港口業務,李嘉誠亦看準中東石油危機這個機會,收購赫斯基石油公司。經多年努力,該公司不但轉虧為盈,在九八年更成為和黃七項業務中三個有溢利增長的業務的其中之一。
李嘉誠另一成功要素是他決策快,開會快,坐言起行。「我開會好快,四十五分鐘。其實是要大家做『家課』。當你提出困難時,唔該你提出解決方法,然後告訴我哪一個解決方法是最好。」他又說了一個比喻:「我是雜牌軍總司令,唔通我『喳』機關槍會好得過那個『喳』機關槍的嗎?唔通我可以叻過那個炮兵手嗎?總司令懂得指揮就可以了。」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讀中學時,李喜誠己帶他們返公司開會議。「帶他們到公司開會,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教他:做生意不是簡單的事情,要花好多心血,開好多會議,才能成事。」
提到培育一對兒子,李嘉誠亦極有體會。「一個富家子弟是一溫室成長的植物,根一定不強壯。若你再放縱他,他一生都會辛苦。有任何打擊或逆境,他沒能力應付。我不是說自己好叻,但我這棵樹仔,是在沙地裏長出來的樹。要拔起它,你話幾難呢?」因此他一直都有磨練自己一對兒子。李澤鉅年幼時,李嘉誠帶他到報紙檔口,看一個邊賣報紙邊做功課的小女孩,要他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每逢星期日,三父子必定出海暢泳。上水後,李嘉誠常帶著古書,解釋給兒子們聽。「到今日他們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宗旨。」
一對兒子在美國留學,李嘉誠一直不肯給他們買汽車來鍛煉他們,直到有一次,李嘉誠到外國探望讀大學的兒子。那日,天下著大雨,他遠遠看見一個年輕人揹著大背囊,踏著單車,在車輛之間穿插。李嘉誠心想:「咁危險0既!」定睛一看,嚇見那人正是小兒子澤楷。至此他才肯給兒子買汽車。
李嘉誠經過近六十年的奮鬥,李嘉誠擁有事業、財富,那他是怎樣看金錢呢?他的夢想又是甚麼呢?
李嘉誠說:「五七年、五八年,我賺了好多錢,那年,我好快樂。」一年後,快樂換來迷惘,他想:「有了金錢,人生就是否可以好快樂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他終於想通了。「當你賺到錢,到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一直以來,李嘉誠都堅守「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賺錢原則。
對於夢想,他說:「如困當我們想到人生只是短短一程,那麼,就希望可以花多一點時間,盡量多做一點事情,希望可以在世上播下良好的種籽。」為了彌補自己幼年失學和年幼喪父的遺憾,李嘉誠特別熱心醫療和教育的事務。除了大力捐款之外,在一九八一年開始,著手籌辦汕頭大學,為自己的家鄉做一點事。二十年來,李嘉誠給汕頭大學的捐款達到十二億港元,而汕大每年一億二千萬人民幣有七由李嘉誠支付。除了出錢外,對於汕大的事務更是積極參與,不但出席每一次校務會議,有一次在會議途中更不支暈倒。為了提昇汕大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質素,李嘉誠請來也是潮州同鄉的港大前校長黃麗松擔任汕大校董會主席,並拼命爭取讓汕大成為博士點,使汕大有更好的師資。雖然教育部門有規定一所大學必須在收取碩士生至少八年才有資格成為博士點,但由於李嘉誠不肯妥協、熱烈爭取,經過嚴格的評審,終於汕大成為第一間開始收取碩士生後四年就能收博士生的大學。汕大的附屬第一醫院更被評定為最優秀一百間醫院之一。
踏入七十高齡,李嘉誠可有想過退休呢?原來他打算來辭去長實董事總經理一職,只保留長實主席一職,放下部分職責,花多些時間實現他的夢想,參與教育和增加醫療服務。「你叫我放假,每日打四個鐘高爾夫球,我會好享受,但打足一年,就會好悶。………如困你要到用錢時,才去賺錢,那就不能夠成就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