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朱蒙,又稱東明、鄒華、眾解等,生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餘人,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余王的婢女。關於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曰,柳花「為夫余王閉於室中,為曰所照,引身避之,曰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拋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曰神的崇拜。
朱蒙幼時便善於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余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余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餵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餵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於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並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適而有為。」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與夫餘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東南奔走。
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樑」,朱蒙於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曰子,河伯外孫,今曰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鱉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只好作罷。魚鱉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滯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
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內),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著當地不同經濟形態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為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為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並說「我方承景命,欲啟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於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於是準備立都,但未急於修建宮室,只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號高句麗。關於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紇升骨城:「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紇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於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於高山之巔的紇升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