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林則徐

2007-02-24 3:25 am
林則徐如果來到現在有甚麼工作適合他做,為甚麼?

介紹林則徐的事蹟

回答 (4)

2007-02-24 3:38 am
✔ 最佳答案
海關。因為他以前係做燒煙的話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中有一位好值得大家尊敬的偉大人物---林則徐林則徐,字少穆,一字元撫,清福建侯官人。1811年中進士。曾主持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修治運河、黃河,處事認真,又放賑濟貧、救災撫民。
1837年,升任湖廣總督。此時鴉片已成中國的嚴重弊害。1838年,林則徐上奏道光帝支持黃爵滋重治吸食鴉片的主張,同時在兩湖地區展開禁煙運動,如廣貼禁煙告示、配製斷癮藥丸,收繳並公開焚燬吸煙器具,緝捕開館、興販之人,取得初步成效。三個月後他再上奏道光帝,尖銳地指出鴉片泛濫嚴重,強調如不採取嚴禁措施,幾十年之後將無可以禦敵之兵,而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帝逐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1839年,林則徐抵廣州後,即採取強硬政策打擊煙販,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並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6月3日,於虎門海灘當眾銷煙,史稱「虎門銷煙」,23天共銷毀鴉片2萬多箱,共237萬斤。

另一方面,林則徐注意瞭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林則徐又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製。通過種種努力,林則徐逐漸擺脫對西方的無知,故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同一時間,因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拒絕交出殺害中國村民林維喜的英國水手,又不肯保證不再夾帶鴉片,林則徐下令斷絕對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鼓勵廣州一帶人民團練,廣東防守嚴密,英軍無法得逞。後朝野之士歸咎林則徐惹起戰爭,受革職處分。

林則徐被革後次年,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旋充軍伊犁,協助辦理墾務,倡導水利,開闢屯田。又繪製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理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其後升任雲貴總督。他曾先後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衝突和人民起義,整頓雲南礦政。1849年因病辭官回籍。1850年,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病死於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
2007-02-24 5:15 am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氾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氾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禦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餘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砲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砲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占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砲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厦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1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此外,儘管他多次對抗西方的入侵,但林則徐對西方文化及對外貿易持包容態度。根據文獻記載[2][3][4],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5]。











[編輯] 步入仕途

[編輯] 中舉成家
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就在揭曉成績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鄭淑卿為妻,自此林則徐在鄭淑卿在生時都沒有納過妾侍,終其一生情深不渝(但據林則徐長房後人林鴻漢表示,鄭淑卿逝世後林則徐曾續弦再娶[17])。林則徐逝世後,同治至光緒年間,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特地為林則徐鄭淑卿夫婦製作蠟像,成為少數可長期展出的名人蠟像,以表敬意[1]。

年底,新婚燕爾的林則徐離開家人前往京師參加會試但名落孫山。回鄉後就在福州北庫巷開設「補梅書屋」開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會試。





[編輯] 官宦之路

[編輯] 憤而罷官
嘉慶二十一年閏六月初十日(1816年),林則徐離開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他父親林賓日得知此事後,因感懷自己過去的經歷,特地致信兒子,要兒子慎選人才。林則徐此後多次任考官期間,均公正嚴肅的工作,因此在士人之間博得良好的名聲,甚至落第的考生皆致信向林則徐討論請教。林則徐後來記述自己對考官工作的態度[23]。:

「則徐典試江西,府君自以踲於場屋,倍知科名之難,屢諭衡文當慎之又慎。已薦之卷,首場三藝當通閱到底,遂篇分評;未薦之卷,亦必逐卷有硃筆批點」。

林則徐如此重視科舉,但他的好友龔自珍和魏源見識到科舉之弊端嚴重,認為科舉是對人才的埋沒和摧殘,因此曾為此事爭論[23]。

嘉慶二十五年二月(1820年),林則徐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撫琦善辦事不力,引發大水災,林則徐不懼琦善滿洲貴族的背景,向嘉慶帝直奏琦善的無能。他為官清廉,不畏權勢,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導致同事的猜忌、冷嘲熱諷,林則徐因此對官場厭倦。道光元年(1821年),那時林賓日病危,以照顅父親為由辭官而去。

乘船返回家鄉期間,妻子鄭淑卿在船上誕下三女林普晴,返回福州時,林賓日已病愈[1]。





[編輯] 治水
林則徐的長處是澄清吏治,但治水卻非其長,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16],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他向道光帝表示自已不懂河務,難以勝任,但道光帝鼓勵他[28],於是林則徐往山東鄒縣接任。

到任後,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摺中表示:

「周歷履勘,總於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鬆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28]。」

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讚。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29]。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後,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編輯] 虎門銷煙
主條目:虎門銷煙

[編輯] 授命禁煙
1830年代,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歐美等國的商人在廣州大量販賣鴉片[30],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白銀外流,主張禁煙和弛煙的兩派官員爭論不休。

雖然只有少數官員主張禁煙,但鑒於林則徐早已於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鑑於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並非不可行,於是道光帝下定決心禁煙。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1][13][14]。

雖然道光帝決定禁煙,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滿。林則徐受到了弛煙派首領琦善的威迫利誘[31]。龔自珍甚至建議林則徐帶兵南下禁煙[32]。

幾乎全國所有的鴉片皆出自廣東,林則徐自然就要去那裡,他先派人蒐集情報,查訪與外商、散商打過交道的人,外國商館的廚師和鴉片走私犯。又招通曉外語幕僚袁德輝、梁進德等人翻譯《澳門新聞紙》等外國人書報,亦任用被清廷革職的廢員彭鳳池、馬辰潛入鴉片販子陣營[3]。林則徐為親自接觸外國人,暗學英語和葡語,怡和洋行的詹姆斯·馬地臣致信威廉·渣甸時表示,竟聽到林則徐口吐英葡兩語而嘖嘖稱奇[2]。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佈道光帝聖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遊說政府對清廷採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


[編輯] 封鎖十三行

林則徐越華書院聯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正式抵粵,受九嚮禮炮之禮,所有廣東高官員皆來迎接。美國商人威廉·亨德也在附近觀禮,他留下了有關林則徐相貌的重要文獻[33]:「氣度莊重,表情相當嚴厲,身材肥胖,上唇濃密的黑短髭,下巴留著長髯,看來六十歲左右。」林則徐首先參觀越華書院,並提了一對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1]。

林則徐限定所有煙商三日內交出全數鴉片,並簽切結書,聲明以後不販鴉片,否則[34]:「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但是收效甚微。於是林則徐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並且林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14]。
2007-02-24 3:41 am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1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此外,儘管他多次對抗西方的入侵,但林則徐對西方文化及對外貿易持包容態度。根據文獻記載[2][3][4],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5]。

林則徐名字由來有3種說法:
生於徐氏,養於林氏,但這說法後被考證為無據之論[8]。
林賓日在林則徐出生時曾「夢中親見鳳凰飛」,認為兒子是「天上石麒麟」徐陵(字考穆)之轉世,故名則徐,字少穆,又字石麟,但這說法亦被認為無據之論[9]。
當時出名愛才的福建巡撫徐嗣曾至林府避雨,林則徐適時出生,林賓日希望兒子效法徐嗣曾,出類拔萃,飛黃騰達[10]。取字元撫則謂其子如徐嗣曾,仕途坦蕩,官運亨通[11],這說法被多人接受。

貧苦童年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號暘谷,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地的教書先生,於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聖靈之第五女。
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長子林鳴鶴(早夭)、次子林則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兒[12][13]。
雖然林賓日為私塾教師,中了秀才後又可領取公糧。但家裡人口衆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家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於女兒,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後來,林則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憶述[12]:「逾年,家君入學,旋食廩餼。此後館谷雖稍充,而食指漸繁,貧如故。先妣工針鑿,又善翦彩為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於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家計。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不孝幼隨家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幾一檠,讀書於斯,女紅亦於斯。不孝夜分就寢,而先妣率諸姊妹勤於所事,往往漏盡雞嗚尚未假寢。其他困苦之狀,類非恆情所能堪者。不孝見而愀然,請代執勞苦或推讓飲食,輒正色曰:『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


More: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5%89%87%E5%BE%90&variant=zh-hk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6: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3000051KK047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