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籣節的資料

2007-02-24 1:59 am
有冇盂籣節d資料?

回答 (3)

2007-02-24 2:02 am
✔ 最佳答案
中元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盂蘭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





目錄[隐藏]

1 佛教典故
2 道教說法
3 民間祭祖
4 參看



[編輯] 佛教典故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200px-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盂蘭盆節的和平祈福法會
依照佛家的說法,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教徒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徒。依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उल्लम्बन)」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慶。

[編輯]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編輯] 民間祭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5/08252.jpg/300px-0825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農曆七月常見的台北中元普渡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江西、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編輯] 參看

目蓮救母
萬聖節
潑水節
雞籠中元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5%83%E8%8A%82&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中國節慶 | 鬼節
2007-02-24 2:03 am
鬼門關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燒街衣

「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撒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盂蘭節忌諱

鬼門關的開放,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裏會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裏忌諱開工動土;造船的,忌諱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諱商店開幕;嫁娶訂盟的,忌諱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諱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圖片參考: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roduct/fest/drama.JPG


盂蘭節神功戲

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魂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劇種通常是廣府、潮州或鶴佬戲。



圖片參考: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roduct/fest/1.jpg
大士王
一般來說,在盂蘭勝會會場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台、壇或棚,例如戲台、福物台等,它們各有不同的擺設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士台」在盂蘭勝會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個巨大的紙紮的像,稱「大士王」,又稱「鬼王」,在燒街衣的時候,將大士王抬出來,用以維持秩序。
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紙糊而成,頭頂觀音、額上雙角、面目猙獰,一副凶惡得挺嚇人的武將打扮,都是為了鎮攝群鬼。普渡結束時,人們舉行「化大士王」的儀式,將大士王像焚燒,恭送大士王離開。


平安米

每年盂蘭節期間,一些街坊組織都會派米,其原意是為先人消災解難,那些一袋袋的米,稱之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隊領取。派米之舉可能本用來救濟貧民和乞丐。現在的對象則以老人家為主。


福物競投

在現代的盂蘭勝會中,很多時都會有福物競投的環節,其目的是向各方面籌集勝會的經費。此外,為討好兆頭,想求「隨心所欲」,有人會自動捐出物品,取其「聖意」,故曰「聖品」。福物大多以一百至數百元為“底價”,其中有些福物經叫賣後,價值可升至二三千元呢
2007-02-24 2:02 am
盂蘭節(cityu) :
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roduct/fest/yulan1.htm

盂蘭節知多D:
http://wcs.hkcampus.net/~wcs-bbb/competition99/yulan/main.htm

盂蘭節 Ghost Festival
www.bighongkong.com/festival/ghost

盂蘭節的起源(liful)
cyberx.liful.com/x0001/cs17.htm

盂蘭節(geocities)
hk.geocities.com/takonhou/july14.html
參考: YAHOO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09: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3000051KK041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