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歷史

2007-02-24 12:24 am
中國書法的歷史

回答 (3)

2007-02-24 12:27 am
✔ 最佳答案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從以漢字為依托的角度看,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但是這種獨特性並不妨礙不認識漢字的人欣賞中國書法。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書法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有自身悠久、深厚的傳統,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具有非常高的參與程度,一般的知識分子都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學習書法,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中國自從秦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都相當多的書法作品被創造出來;其中最優秀者成為皇室、貴族和文人最珍貴的收藏品。此外,中國書法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這表明書法在中國古代已是一門很成熟的藝術。

中國書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礎,很多完美的書法作品是以書信、詩詞手稿、碑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內容和書法的藝術美相得益彰的特點。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篆刻、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中國書法受到中國古代當權者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書法水準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素質之一。很多皇帝本人非常重視書法的學習,有的皇帝甚至有很高的水準,是有名的書法家。中國書法直接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地書法的發展,尤其是其中以漢字為書寫內容的部分。
----------------------------------------------------------------------------------------------------

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2007-02-23 16:27:50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国书法史&variant=zh-tw
2015-10-06 3:53 pm
四月清和雨
2007-02-24 10:10 pm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從以漢字為依托的角度看,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但是這種獨特性並不妨礙不認識漢字的人欣賞中國書法。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書法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有自身悠久、深厚的傳統,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具有非常高的參與程度,一般的知識分子都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學習書法,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中國自從秦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都相當多的書法作品被創造出來;其中最優秀者成為皇室、貴族和文人最珍貴的收藏品。此外,中國書法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這表明書法在中國古代已是一門很成熟的藝術。

中國書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礎,很多完美的書法作品是以書信、詩詞手稿、碑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內容和書法的藝術美相得益彰的特點。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篆刻、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中國書法受到中國古代當權者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書法水準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素質之一。很多皇帝本人非常重視書法的學習,有的皇帝甚至有很高的水準,是有名的書法家。中國書法直接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地書法的發展,尤其是其中以漢字為書寫內容的部分。
----------------------------------------------------------------------------------------------------

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地影響了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參考: yahoo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8 19:45: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3000051KK034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