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係咩黎嫁 ? 點解慢過新曆既?

2007-02-23 11:04 pm
農曆係咩黎嫁 ? 點解慢過新曆既?
點樣嫁 一時又無啦啦潤多左一個月?
究竟點解咁既? 好想知 唔該晒~

回答 (3)

2007-02-23 11:07 pm
✔ 最佳答案
我國農曆的大小月如何定出?
農曆的制訂,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而來。農曆大小月的的天數要看「朔」落在哪一天而定。中國古代是利用公式推算,再輔以實際觀測來修訂,可參考後漢書天文志中,詳載有計算公式。而現在要推算朔望的時間,則是用天體力學的方法,直接計算月球恰與地球、太陽位在同一平面上的時刻,此時從地球上觀測,月球與太陽有同樣的經度,朔所在的日期便定為農曆初一。

從朔發生的日子起算,到下一次發生朔的日子,這段時間就稱為朔望月(Lunar month 或 synodical month)。一個朔望月大約是29.53059天。

當兩次相磷的朔的日期相隔29天,則為小月;若日期相隔30天,便為大月。但是農曆的月份是大月小月並不是間隔排列,因大小月完全視朔的時刻而定,因此可能會出現連續幾個月是大月或連續小月的狀況。

http://www.tam.gov.tw/faq/03011401.htm

*農曆閏月的計算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制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四六月。

(1)時間、月相計算以東經120度(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為準。
(2)一個朔望月 = 月相由新月循環到新月所經過的時間 = 29.53059日。新月出現的一天是初一日
(3)1年 = 農曆正月初一至下一個農曆正月初一的時間。
(4)1歲 = 冬至至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約有365日。
(5)冬至必定在農曆11月(子月)。
(6)凡陰曆一個月內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那個月便是上一個月的閏月。
(7)閏月的天數與正常月份的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相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1回歸年),每隔一定時間要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通常19年置7閏,無中氣那個月則為閏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任何一個月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曆有歲和年之區別:一歲指從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長度,而一年 指從一個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的時間長度。注意這二者的長度不同。一月 是指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的長度。如果一歲中包含了12個完整月,則這一歲為閏歲。在閏歲中,第一個無中氣月為閏月,相應的這一年為閏年。農曆還有一個規則,即冬至必須落在農曆11月。

陰曆一個月為朔望月,陰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歸年短了10.87512日;陰曆閏年則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歸年長了18.65547日。19個回歸年的長度為6939.6018日,而19x12+7=235個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閏)的長度為6939.68865日。可見十九年置七閏的規則是為了協調陰曆年與回歸年日數的差。


因為1陰曆年比1回歸年少約11日,所以在公曆中翌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閏年,則推遲約19天。


農曆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間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說公曆的1917年4月4日是閏二月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還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過,日子的對應也不是相差很遠的。

中國24節氣

節氣 公曆 黃經

立春 2月4/5日 315
雨水 2月18/19日 330
驚蟄 3月5/6日 345
春分 3月20/21日 0/360
清明 4月4/5日 15
穀雨 4月19/20日 30
立夏 5月5/6日 45
小滿 5月20/21日 60
芒種 6月5/6日 75
夏至 6月21/22日 90
小暑 7月7/8日 105
大暑 7月22/23日 120
立秋 8月7/8日 135
處暑 8月23/24日 150
白露 9月7/8日 165
秋分 9月22/23日 180
寒露 10月8/9日 195
霜降 10月23/24日 210
立冬 11月7/8日 225
小雪 11月22/23日 240
大雪 12月7/8日 255
冬至 12月21/22日 270
小寒 1月5/6日 285
大寒 1月20/21日 300
2007-02-23 11:23 pm
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夏曆、陰曆、殷曆、古曆、舊曆等。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曆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慶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慶。

歷史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2697 B.C.)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格里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曆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

為何要十九年置七閏?
陰曆一個月為朔望月,陰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歸年短了10.87512日;陰曆閏年則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歸年長了18.65547日。19個回歸年的長度為6939.6018日,而19x12+7=235個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閏)的長度為6939.68865日。可見十九年置七閏的規則是為了協調陰曆年與回歸年日數的差。


因為1陰曆年比1回歸年少約11日,所以在公曆中翌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閏年,則推遲約19天。


農曆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間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說公曆的1917年4月4日是閏二月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還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過,日子的對應也不是相差很遠的。

所謂「2033年置閏產生的問題」
有人認為,由於日月運行的複雜關係,置閏將會在2033年及2034年導致異常情況。2033歲只有11個完整月,但須設為閏年,置閏11月;同時8月為假閏月,即該月無中氣,但卻不是閏月。又有人認為「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是為了解決所謂2033年的異常置閏而設定的特殊規則。其實,這是對農曆的曆法排定方法不了解所造成的。農曆曆法的排定方法簡述如下: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

歲實:是太陽視運動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冬至點的時間間隔。

中國傳統曆法編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歲長,早期採用平氣,根據歲實的平均值來確定年長。在發現歲差之後,不久曆法就改平氣為定氣,以實測「歲實」為年長。這裡有個矛盾,曆法要準確就必須採用實測歲實,然而未來的「歲實」無法測定,古人採用辦法和現代人的方法原理一致,非常科學,根據積累的數據,以插值的方法來確定未來年份的歲實。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特別重視每年冬至和夏至的圭表測影(通過測量太陽高度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的準確時刻)。

中國傳統曆法排定次序,首先確定兩個冬至之間歲實長度,然後排定曆月,再看兩個冬至之間除去兩個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個整月(必定是十一個或者十二個。雖然民間以正月初一為歲首,但是排定曆法卻是以兩個連續的冬至為始終。)如果是十一個整月,則無需置閏,即使出現無中氣的月也無需置閏。如果有十二個整月則需置閏,此時置閏依照「無中氣規則」,而且閏前不閏後。由於這十二個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個中氣,所以至少有一個月無中氣。這十二個月中第一個無中氣的月為閏月,它的名字叫「閏x月」,這個x,是它前一個月的名字。月序的確定,是以冬至所在月為子,依照地支順序,下一個月為醜,再下一個月為寅,如此類推,到下一個冬至所在月又回到了子。由於漢以後的曆法都是建寅,以寅月為正月,這樣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可見所謂的「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並不是什麼規則,而是曆法排定方法中(1)冬至所在月為子月,(2)以寅月為正月,(3)當兩個冬至點之間不包括兩個冬至點所在月份還有十二個整月時要把第一個無中氣月命名為閏月而導致的自然出現的結果。

按照這樣的曆法排定方法來分析2033年的情況,由於2032年冬至(西曆2032年12月21日)到2033年冬至(西曆2033年12月21日)除去兩個冬至所在月份外,只有十一個整月,所以在此期間無需置閏,即使有無中氣的月,這就是為什麼2033年沒有閏七月。由於2033年冬至(西曆2033年12月21日)到2034年冬至(西曆2034年12月22日)除去兩個冬至所在月份外,有十二個整月,所以在此期間需要置閏。需要置閏時才採用「無中氣規則」。這十二個整月中第一個無中氣的月是2033年冬至以後的那個月(2033年12月22日--2034年1月29日),它的前一個月是農曆2033年(癸丑年)十一月,所以這個月是農曆2033年(癸丑年)閏十一月。這就是農曆2033年(癸丑年)閏十一月的來歷。在編排農曆曆法時,無中氣的月,並不一定要置閏。

農曆的其他知識
農曆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曆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曆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繫,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蘭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編輯] 農曆紀年
中國農曆使用干支紀年,因此出現每60年重複的六十甲子。如公元1931年,稱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為辛未年。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皇帝年號與天干地支同時使用,以避免重複。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2007-02-23 11:09 pm
*我國農曆的大小月如何定出?
農曆的制訂,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而來。農曆大小月的的天數要看「朔」落在哪一天而定。中國古代是利用公式推算,再輔以實際觀測來修訂,可參考後漢書天文志中,詳載有計算公式。而現在要推算朔望的時間,則是用天體力學的方法,直接計算月球恰與地球、太陽位在同一平面上的時刻,此時從地球上觀測,月球與太陽有同樣的經度,朔所在的日期便定為農曆初一。

從朔發生的日子起算,到下一次發生朔的日子,這段時間就稱為朔望月(Lunar month 或 synodical month)。一個朔望月大約是29.53059天。

當兩次相磷的朔的日期相隔29天,則為小月;若日期相隔30天,便為大月。但是農曆的月份是大月小月並不是間隔排列,因大小月完全視朔的時刻而定,因此可能會出現連續幾個月是大月或連續小月的狀況。

http://www.tam.gov.tw/faq/03011401.htm

*農曆閏月的計算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制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四六月。


收錄日期: 2021-04-11 22:01: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3000051KK027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