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莎士比亞的作品...

2007-02-23 7:39 pm
莎士比亞的作品有咩特色?

回答 (3)

2007-02-23 7:53 pm
✔ 最佳答案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以及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於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 文法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學習拉丁文、哲學和歷史等,接觸過古羅馬劇作家的作品。後因家道中落,輟學謀生。莎士比亞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間巡迴演出,培 養了他對戲劇的愛好。1585年前後,他離開家鄉去倫敦,先在劇院打雜,後來當上一名演員,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莎士比亞除了參加演出和編劇,還廣泛接觸 社會,常常隨劇團出入宮廷或來到鄉間。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爲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爲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 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 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蕩的畫面,貴族們聯合 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蕩,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 塔夫最爲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 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 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 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醜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 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讚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爲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 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萊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馬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 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 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爲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 社會,李爾王因爲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 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馬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爲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 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係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 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鬱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爲寫傳奇劇,從揭露批 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 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鬱,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 時期的風格,被稱爲“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爲,戲劇“仿佛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 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爲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 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 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 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2007-02-23 12:03:08 補充:
莎士比亞注重人物的個性化、複雜化,並擅長人物的動作、內心的獨白等多角度刻劃的描寫手法。在情節的設計上他注重多層次、多線索、悲喜結合,使劇本生動活潑,不落俗套;在情節安排上對結構要求極嚴,幾乎每個劇本都可用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和收場五部分的正規布局加以分析。

2007-02-23 12:06:41 補充:
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在追求口語化的同時,也融入了詩歌的優美,創造出生動的意象、美妙的韻律,開一代風氣之先。當代英語中有許多詞彙、短語、諺語、格言就是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傳承下來的。
2007-02-23 8:42 pm
  莎士比亞之夢

作者:陳韻琳
  莎士比亞中期(1600-1608)的創作,遠沒有早期作品(1590-1600)這麼多產,但卻走出喜劇的嬉笑怒罵與歷史劇對過往封建時代的批判,轉而探討深刻的人性問題。中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與「馬克白」。
  古典主義時代最深刻的人性論,在莎士比亞這四大悲劇中徹底的呈現出來——人生中種種悲劇的產生,實肇因於某些性格缺陷沒有面對處理、不斷因襲累積自身、最終自然導致出災難性的後果。這人性觀莎士比亞在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哈姆雷特」中表露無遺。他透過哈姆雷特的口說:「某種品行、脾氣、習慣、缺點....衝破約束發展到反常....這少量的邪惡足以勾銷全部高貴的品質,害的人聲名狼藉。」
  而他每一個悲劇,分別探討不同的性格缺陷。

路。
2007-02-23 7:43 pm
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
馬克白(Macbeth)又譯:麥克白、麥克白斯、麥克佩斯
李爾王(King Lear)
哈姆雷特(Hamlet)又譯:漢姆雷特、漢姆萊特、哈姆雷、王子復仇記
奧賽羅(Othello)又譯:奧瑟羅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
裘力斯·凱撒(Julius Caesar)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Antony and Cleopatra)
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
特洛埃圍城記(Troilus and Cressida)
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


喜劇

錯中錯(The Comedy of Errors)又譯:錯中錯喜劇、錯誤的喜劇
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又譯:如願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又譯:捕風捉影
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又譯:請君入甕、量罪記、將心比心
暴風雨(The Tempest)
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溫莎的風流娘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
維洛那二紳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又譯:兩貴親
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
辛白林(Cymbeline)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暴風雨(The Tempest)

歷史劇

亨利四世,第一卷(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第二卷(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Henry V)
亨利六世,第一卷(Henry VI, part 1)
亨利六世,第二卷(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第三卷(Henry VI, part 3)
亨利八世(Henry VIII)
約翰王(King John)
里查二世(Richard II)
里查三世(Richard III)




十四行詩(The Sonnets)
愛人的怨訴(A Lover's Complaint)又譯:情女怨
魯克麗絲失貞記(The Rape of Lucrece)又譯:露克麗絲遭強暴記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
熱情的朝聖者(The Passionate Pilgrim)又譯:激情飄泊者
鳳凰和斑鳩(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其它疑為莎士比亞的作品

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輓歌(Funeral Elegy)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8: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3000051KK014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