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些.........
回答 (2)
張騫(前195年-前114年)字子文,西元前2世紀,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與卓越的探險家,對絲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西漢成固人(今陜西城固縣)。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第一次出使
前139年 (漢建元四年),張騫率100多志願人員,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國,打算與月氏人結盟來對付匈奴人。三十多年前,匈奴人曾殺月氏王並以其頭為飲器,迫使月氏部落放棄甘肅,穿過戈壁沙漠,遷往遙遠的康居。
張騫等人從隴西 (今甘肅)往媯水 (今阿姆河一帶,前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流域出發,中途遭匈奴俘虜,當時匈奴的首領單于沒有照例殺掉他們,而是將他們秘密監禁起來,還讓張騫娶了匈奴夫人,甚至還生了幾個小孩。但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節身份,始終保留著使節的象徵——「漢節」,等待完成漢武帝交付他們使命。
前129年,張騫和隨從堂邑父兩人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進入焉耆,接著沿塔里木河西行,經龜茲國 (今新疆庫車東)、疏勒國 (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 (Ferghana,今費爾干納盆地),這裡,離他們出發地有6000公里之遙。在這裡,他們看到了汗血馬,大宛國王歡迎中國的使節,並派人做嚮導,幫助張騫等人到達了月氏人所在地——媯水流域 (烏滸水,Oxus)的康居 (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這裡土地肥沃,民眾生活安樂,月氏人無意聯合漢朝來對付宿敵匈奴。張騫在附近的大夏國看到了"邛竹杖"、"蜀布" (都是中國四川的特產),當地人稱這些來自"身毒" (印度)。
前128年 (漢元朔元年),張騫啟程回國,此時他已經搜集了絲綢之路腹地的大量資料,包括大宛、大夏 (巴克特裡亞)、康居 (索格狄亞納)等。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虜,張騫繞遠路從蔥嶺、沿崑崙山北麓而行,經莎車、於闐 (今新疆和田)、鄯善 (今新疆若羌),但不幸又被匈奴擒獲。
前126年,匈奴單于死去,張騫乘機帶著堂邑父以及匈奴妻子逃脫,終於回到了中國。100多人的使團,生還的只有兩人,漢武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開拓的這一條路線,也就是今日的絲路中線,主要在天山南麓。
[編輯] 征戰
前123年 (漢元朔六年),張騫隨西漢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得勝,封為博望侯。
前121年 (漢元狩二年),張騫與李廣一同到右北平攻打匈奴,但因延誤軍期 (李廣被圍、張騫的軍隊隔天才到,因趕路勞累而沒有追擊匈奴),原本要被處決,他用博望侯的爵位贖罪,最後被貶為庶人;李廣也因此役而功過相抵。
第二次出使
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再度出使西域,執行聯合烏孫以"斷匈奴右臂"的外交政策,隨行人員約300,牛羊以萬計,絲綢、漆器、玉器和銅器等貴重物品成千上萬。張騫平安抵達伊犁盆地的烏孫國,烏孫王昆莫歡迎張騫的來訪,並收下了豐厚的禮物,但當時烏孫國已經分裂,而且烏孫人對漢朝還不了解,所以張騫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此後,張騫派遣副使,對烏孫周邊地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 (今新疆於田克裡雅河東)等進行外交活動。
前115年 (漢元鼎2年),張騫啟程回國,並帶著數十位來漢朝探路的烏孫國使者,以及數十匹烏孫良馬。張騫被封為"大行" ,位列九卿。隔年 (前114年),張騫去世。漢武帝為了紀念他,將日後奉派往西域的使節都改稱為博望侯。
評價
歷史上王國之間的交往,大部分都不是出於什麼友誼,而是勢力的重組。張騫兩次出使的外交成果,與他所帶的禮品和原本的期待相比,相差甚遠,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漢武帝對「天馬」的渴望。
在偏於封閉自保的傳統社會,張騫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開闢了新紀元,被譽為"鑿空"的行動。西域諸國從此呈現在中原人的視野中,東西方的商人們紛紛沿著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成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張騫在危難中不失氣節,更是讓後人稱道。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生平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2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鄭和下東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張騫(前195年-前114年)字子文,西元前2世紀,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與卓越的探險家,對絲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西漢成固人(今陜西城固縣)。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12: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2000051KK062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