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菊與刀
從人類學的角度,日本人的為人到底遵循什麼樣的內部邏輯?這本書試圖找出答案。
雖然距離魯思寫作這本書已經過去50年了。50年,對於日本這個能夠輕易從行為上"從一個極端轉為另一個極端"的民族來說,已經足夠他在表面上變得面目全非,但其民族特質,依舊能夠用此書中的一些洞見解釋。
書中提到的大部分關於日本人行事的準則雖然在美國人看來驚世駭俗,但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看來卻非常普通,比如說"面子"。然而,書中精確地指出,看似相似的中日道德倫理其實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讓人非常震撼。其實一本書只要能留給讀者一點點東西難以忘懷,就足可以稱為一本值得讀的好書了。
這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仁」。具體來說:中日都重視"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來是無條件的,而對中國人來說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仁"。對中國人來說,統治者不"仁",大家就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就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義滅親。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由於追求無條件的"忠"、"孝",導致日本從未改朝換代過,而直到90年代,跳槽在日本也是難以被人接收的;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關係、夫妻關係至今仍堅守中國五四前的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日本對神社的問題,也許有些啟發。對於日本人來說,山本五十六作為軍人,一生盡"忠"職守,這就夠了,值得敬奉,因為根本就沒有"仁"的概念,所以他們一點也不會因為山本五十六的反人類的作為而不好意思,故此他們無法理解中韓刻骨銘心的反對觀點。
C How x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