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o甘亂係邊七國???

2007-02-22 11:51 pm
七國o甘亂係邊七國???

回答 (12)

✔ 最佳答案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古代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諸候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作亂。


[編輯] 事件經過
當時,由於國家奉行「無為而治」,使劉姓諸侯的勢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中央反抗。

漢文帝時已感到藩國的威脅,便開始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變,欲奪景帝皇位,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殺了晁錯,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還鬧的更凶了,佔領了不少土地,吳王還自立為帝。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而且漢景帝又藉機削落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實權了。

粵語中俗語用「七國咁亂」來形容混亂的情勢。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3%E5%9B%BD%E4%B9%8B%E4%B9%B1&variant=zh-tw"

2007-02-22 19:49:58 補充:
吳楚七國之亂
2013-10-06 3:30 pm
●*****(官方網站 *****)體育博彩、視訊遊戲、真人遊戲、電子機台●

● 單一帳號與額度全站共用,額度免轉換。

●完全免下載、開啟網頁直接玩。

● 運動賽事超高賠率投注 0.975

● 市面上唯一合法經營,安心又放心。

● 彩金 5 分鐘快速領取,超高效率,業界第一。

● 各項球賽直播免費線上觀看。

●最公平公正機械手臂百家樂。

●真人對戰緊張刺激,電子機台聲光效果迷人。

●下注額外獲得紅利點數,兌換商品 (汽機車)及獎金。

●線上客服24H全年無休為您服務。

●『海量電影、X片、音樂、KTV』免費觀賞

●官方網站:*****●
2007-02-23 7:59 pm
其實除了๑۩۞۩๑㊣ Andrew ™ ㊣๑۩۞۩๑,上面全部人也答錯了。

吳楚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
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
王卬。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
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恆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
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採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
異姓王。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共有異姓王7人。此後,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
沙王吳芮以外的6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於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
土分封自己的兄弟侄9人為王,即同姓9王。高祖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大大超過中央政權所保留的15郡的土地
和戶口。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
強的問題這時並不突出。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後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後對於受封王的高祖諸子,控制
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
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後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於處置。齊王肥獻城陽
郡地給呂後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後的關係,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後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
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後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
政變。
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
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
劉將閣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
和,伺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
群臣認為代王恆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於是他們
協議,捨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恆為帝,即漢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漢初所封諸侯王,到這時都經歷了兩三
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
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使列侯一概就國,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
於文帝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封諸皇子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
代王,於梁王揖死後徙封梁王。梁國是擁有110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
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舉足
輕重的大國析為幾個小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
以已故的齊王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的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
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袁盎、晁錯等對淮南王長驕矜不法,提出
過削藩建議,文帝礙於形勢,沒有實行。
文帝時一再發生王國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
擁戴齊王將閭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分割齊
國一郡,受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章不久死去。濟北王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
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時,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除。文帝六年淮南
王長謀反,被廢徙蜀,死於道中。這些都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加深,是更大的
叛亂的先兆。
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
《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卬六縣,楚王戊東海郡;又削吳王濞會稽等
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印聯
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卬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
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
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
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侯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守城,濟北王志和
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62,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
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
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
勢,震動很大。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
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仍封兄子劉
濞為吳王。
吳國是有50余城的大國。吳國的鄣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江之南)產銅,濱海
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鑄錢、煮鹽,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
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於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境內
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
由於博奕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後的景帝)以博局棋盤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
疑,吳王濞自此20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
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20余萬,還兼領楚
國兵。他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殽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

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
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36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
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
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居於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
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梁軍於梁
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於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巨
野東南),他不救梁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
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於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
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於不利地位。梁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
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
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塗地,士卒多饑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
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沙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
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於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在齊地,膠西等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
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與
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
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
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
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並為漢武帝以「推恩策」,從分封制度上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
造了必要的條件。

所以才有「七國咁亂」一詞,不是指戰國七雄。

2007-02-23 12:01:28 補充:
漏了Liar大話精,唔好意思。
2007-02-23 5:35 am
秦、齊、楚、燕、韓、趙、魏
參考: me
2007-02-23 3:09 am
齊、楚、燕、韓、趙、魏、秦!~
參考: MYSELF
2007-02-23 2:33 am
七國稱雄指戰國時期秦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全都係諸候國)
參考: 地球某各落
2007-02-23 1:02 am
對, 我也聽過是七國咁亂是指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
因為戰國七雄, 史書上沒有用亂來形容他們.
吳楚七國都擺明用個亂字來形容事情始末.

不過說重要性, 吳楚七國又不如戰國七雄般重要.
我想這詞應該是由一些說書人(即係講古佬)創作出來,
相信要那些對話本有研究的高手出手才可解問誰是誰非了.

2007-02-26 02:17:01 補充:
可惜還是找不出最先使用中國咁亂的典故.
2007-02-22 11:58 pm
七國o甘亂的七國是指戰國時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國.



希望幫到你!
參考: 網上
2007-02-22 11:57 pm
七國係齊、楚、燕、韓、趙、魏、秦!!!
2007-02-22 11:55 pm
七國稱雄指戰國時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國並存及互相兼併的一段歷史。
戰國處於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時期。廣大奴隸和
平民起義風起雲湧,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這期間,
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後出現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他們侵伐
小國,互相兼併,戰爭愈演愈烈,歷史上稱這七個大國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的254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
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
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
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
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
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
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
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
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這就是以「圍魏救趙」
的戰法著名於世的「桂陵之戰」。
事隔不久,魏國聯合韓國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
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
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
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
不捨。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
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
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
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
期。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併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
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
止強國進行兼併。
「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
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併土地,擴張領土。
齊、秦鬥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的國力開始很弱。
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國勢富強,一舉打敗了魏國並出兵
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的新法被廢除,楚國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懷王在
位時,秦國派張儀入楚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
(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600裡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
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沒聽說是六百里。」
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結果吃了敗仗,楚兵被殺800人,楚將屈□被俘,漢
中地方被案國佔去。楚懷王又調動所有兵力與秦軍戰於藍田。魏國乘楚國空虛,襲擊楚
國。齊國卻不支援楚國。楚國吃了大虧,從此一蹶不振。
這時,秦齊鬥爭趨於白熱化。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等五國聯軍攻
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奪去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
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
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秦國聯合了燕、
楚、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
燕國自昭王即位後,招納賢能,任用樂毅為將,決心報齊國入侵之仇。這時,趁勢攻下
齊的國都臨淄,連下70余城,並入燕國版圖。後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
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國在「合縱」鬥爭中削弱了齊國,開始向東方大發展。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遷國都於
陳(河南淮陽),秦國奪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遷都到壽春。楚國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郡守投降趙國。趙國派著名大將
廉頗率大軍鎮守長平(山西高平),築壘堅守,以逸待勞,與秦軍相持三年,不分勝負。
秦國丞相范雎派人到趙國行施「反間計」,散佈廉頗壞話。趙王信以為真,就派那個只
會「紙上談兵的」的趙括替換廉頗。趙括驕傲輕敵,一到前線,下令傾巢出擊。秦將白
起採取了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迫使趙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作戰。在一次突圍
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40萬大軍被俘,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
秦軍乘勝前進,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魏求救,魏派晉鄙率兵救趙。因怕秦軍,半
路上逗留觀望。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盜出魏王的虎符,假傳軍令,挑選8
萬精兵援救趙國。同時,楚國援軍趕到,聯合打敗秦軍,解除邯鄲之圍。這就是「信陵
君竊符救趙」的歷史事件。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
完全成熟了。
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
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
權的封建國家。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8: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2000051KK029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