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來源的不同版本

2007-02-22 11:46 pm
大家可不可以話我知呢.........要快!!!

回答 (3)

2007-02-22 11:49 pm
✔ 最佳答案
佛教典故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200px-Buddhism_Mass_in_Ghost_Festiva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盂蘭盆節的和平祈福法會
依佛家說法,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教徒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徒。依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
相傳佛祖的弟子目腱連(別稱目連或目蓮)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編輯]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編輯] 民間祭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5/08252.jpg/300px-0825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農曆七月常見的台北中元普渡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江西、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B%82%E8%98%AD%E7%AF%80&variant=zh-hk
2007-02-23 11:41 pm
---道家說法
道 家 全 年 的 盛 會 分 三 次 (合稱為“三元”)盂 蘭 節 的 起 源 是 博 愛 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 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說法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個徒兒目連,他在得道後,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誰知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非常堪憐。
  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若要化解這孽障,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習俗。
2007-02-22 11:52 pm
佛教說法

在佛教方面,“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生平做了很多壞事,罪孽深重。目連來到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便以盛販餵食其母,但食未入口已化為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鬼靈,
超度東餓鬼,其母才能得到濟度。於是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最後與其母同成正果,成為地藏王之護法。因此,七月十五便成了施食濟助十方餓鬼的日子了。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勝會分開三次舉行。在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在上元當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雖然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相傳七月初一“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關鬼門關”在這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人世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儀,以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從前,各地以村鎮為單位輪流舉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鄘排得滿滿的,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得吃。由於大張宴席時,每每引起酗酒﹔毆鬥的事件﹔後來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這麼一來,普度和中元“祭拜地官”的儀式便有一些混淆,(“祭拜地官”﹕中元節時,地官來到凡世,考察核定人們的善惡.因此民間在這天有祭拜地官的儀式。)而二者原本是兩回事。



七月十五日原是中國道家祭祖的節日,佛教亦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這二者本來毫不相涉。但當孝子入地獻救母?目連經?傳入中土後,中元節祭祖的行為似乎也受了佛教?目連經?的影響,民間在中元節這天搬演“目連救母”雜劇、印賣
?目連經?就是很好的例子。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3: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2000051KK029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