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 快快 !

2007-02-22 11:36 pm
水滸傳第一冊or整套有幾多頁?

哪一部份最好睇呢?

學到D咩新知識?

thx~唔該幫我找下~~

回答 (2)

2007-02-22 11:47 pm
✔ 最佳答案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1],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成書過程

《水滸傳》插圖:囚車解草寇(清初刻本)《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來源請求]。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也有觀點認為[1],《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來源請求]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版本
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保存於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百回版本。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簡本和繁本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

百十五回本
百十回本
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征遼」,征方臘等情節。
一百二十回本:明萬曆末金聖歎]]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
2007-02-23 5:45 am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目錄
[隱藏]
1 作者
2 成書過程
3 版本
3.1 簡本
3.2 繁本
3.3 譯本
4 影響和藝術價值
5 評價
6 參考文獻
7 參看
8 外部連結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成書過程


《水滸傳》插圖:囚車解草寇(清初刻本)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有人認為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版本
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保存於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百回版本。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簡本和繁本。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

百十五回本
百十回本
百二十四回本
[編輯]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征遼」,征方臘等情節。
一百二十回本:明萬曆末楊定見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慶等情節,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清朝金聖嘆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


譯本
《水滸傳》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比如書名的翻譯,就不符合原意,受到過魯迅先生的批評。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病尉遲的(Yuchi)譯作"Weichi",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Priest Hwa(花牧師),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娘譯為"Night Ogre"(夜間的怪物)。

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影響不大。

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eau。

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


影響和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出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其他通俗小說往往就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了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其中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為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書中人物所體現出的重朋友,輕生死,講俠義的特點,便成為了大眾用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

與另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水滸傳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水滸傳的。

古時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鈎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評價


洪太尉釋放妖魔
《水滸傳》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金聖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龍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閒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

19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毛澤東在1970年代、文革將近尾聲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此時官方的觀點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2000051KK028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