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發明(超緊急!!!...20分!!!...)

2007-02-22 9:02 pm
想請問有冇人可提供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發明家的姓名?(可列出網址)

回答 (3)

2007-02-22 9:46 pm
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造紙術的文化影響
在漢朝以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地提高。特別是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造紙術的傳播途徑
中國造紙技術的傳播順序,先為紙張和紙製品,其次才為造紙技術。考古發現證實,早在西漢時,紙就已經傳播到朝鮮。大約公元四世紀末,造紙術傳入朝鮮和越南。到了7世紀,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已經為中國文人所喜用。公元610年,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與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日本人稱曇征為紙神。公元9—10世紀,造紙術經絲綢之路傳到西域,並由此傳入印度,開始出現紙質的佛教經卷。
在公元8世紀751年,唐朝高仙芝與大食國(當時的阿拉伯)爆發怛羅斯戰役,戰敗的唐朝士兵俘虜中有懂得造紙的工匠,造紙術便傳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建立了中東第一個造紙作坊,794年巴格達出現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
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13世紀傳入義大利,14世紀傳入法國、德國並最終傳遍歐洲,美洲。但到17世紀時,歐洲造紙術仍然只是中國宋代的水準。乾隆年間,在清廷任職的法籍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造紙術繪製成圖,寄回巴黎,從此先進的中國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發明機器造紙,從而超越了中國。
經過了1,000多年的時間傳播,中國的造紙術就此傳遍了整個世界。


指南針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指南針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 現有兩種類型:一是根據地球磁場的有極性製作的地磁指南針,但這種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與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存在一個磁偏角;二是電子指南針,採用磁場感測器的磁阻(MR)技術,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問題,現已大量用於GPS定位裝置中。


火藥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
火藥一般認為發明於9世紀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於《真元妙道要路》一書中記載, 亦有文學作品中在唐朝以前出現木炮這類武器, 但因此類作品皆著於唐朝以後, 真實性成疑, 所以並不被承認為發明時間.
有研究指出火藥始見於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但是因為文獻不足以及當時只是因為煉丹時偶爾做出的副產品/失敗作, 並沒有制式紀錄製作方法. 其中一種相傳最初火藥紀錄原因, 則為煉丹術文獻中的記載, 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 不然就會引起爆炸. 可是現在可追尋的文獻中, 亦可看出當時的混合物混有多種不能燃燒的材料, 甚至有混進人類精液. 亦有推測火藥始用於方便點火.
一直到19世紀為止, 火藥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藥.
火藥一般被中國人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方國家並沒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說, 但是多承認火藥為中國最先發明並使用。
一般認為11世紀宋朝時, 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 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59年﹐竹枝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 此類火箭大都只是驚嚇作用, 並不實際構成巨大威脅. 倒是初期火藥有不少有毒混合物, 例如汞和砷, 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化學武器。
現時找到最古早的金屬製大炮約製作於1323年。但是元朝(1279年~1368年)之前的蒙古人有使用大炮來對抗當時的俄羅斯人﹐當時歐洲的羅吉爾·培根於1248年就有記載於其著作中。
在1304年阿拉伯人亦將黑火藥應用在軍事上﹐放在竹或鐵製的管內﹐以射擊箭枝。
歐洲方面﹐最早有大炮的紀錄則為1313年於比利時根特市出口的大炮。而於14世紀中期﹐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文獻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紀錄。不過﹐是歐洲人先發現。其實火藥中只有三種成份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份為硝酸鉀.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製作火藥兵器的最大問題﹐還是難以生產能夠承受火藥爆炸力的炮管/槍管. 所以歐洲亦有傳說中國只使用火藥來作煙花和炮仗. 事實是13, 14世紀以後, 中國還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 例如北京的矮厚城牆, 作用就是用來防禦炮擊的。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 相傳就是因為南京附近的山脈都是極佳的侵入者對南京炮擊地點.
火藥以及槍炮的起源一直極有爭議性, 因為很多中國的現存文獻都是在17世紀左右的抄本而非初時的正本. 而中國的火藥兵器發展在和歐洲商人有接觸以前, 亦不能脫離原始階段. 根據日本的紀錄表示, 在葡萄牙人在1543年於種子島登陸(或應說是撞船意外)前, 日本並沒有(或已失傳)手持的火藥兵器. 而元朝大量使用火藥兵器似乎就是使火藥兵器興起的原因, 不過之間還是有一段時間使用舊式的攻城兵器如投石機.
而在歐洲, 15~17世紀則是火藥兵器獲得大量發展的時代. 因為治金術的進步, 使得手持的火藥兵器如火槍成為可能. 而火炮的技術亦漸漸的超越了由中國傳入的技術. 這些火炮技術則在後來由耶穌會的傳教士傳回至中國, 而這些傳教士亦被當時(明末清初)的皇帝任命為製作大炮的負責人.例如,清朝初年三藩之亂時,康熙皇帝便命令當時任時於欽天監的耶穌會教士南懷仁,製造大量新式火砲,以對付自雲南起亂的吳三貴,其中最為有名的火砲稱作「武成永固大將軍砲」,這是一種銅砲,重3公噸、砲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觔(斤)、生鐵砲子10 觔。
17世紀後期﹐歐洲的黑火藥亦用在和平用途上﹐例如採礦﹐築路等。
於19世紀中後期, 因為發明了無煙火藥, 硝酸甘油以及硝酸繊維(硝酸綿)等炸藥, 而使得火藥被這些炸藥所取代。火藥被用作和平用途﹐例如煙花、鞭砲等。


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發明之一。在中國常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北宋人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於取代雕版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但以泥塑的方式製作活字,技術並未成熟而不適於實用,故僅有很少數量的書籍以活字進行印刷,且多由官方付印,並未對於中國及其他地區的印刷造成實質影響。
西方的約翰內斯·古騰堡於1440年左右,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意義更為深遠。鉛字印刷術隨著西方傳教士於19世紀傳到中國併流行開來。
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後,逐漸消聲匿跡。

2007-02-22 13:48:00 補充:
地動儀的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地动仪&variant=zh-tw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樣的看法目前在華人社會為較多人所認知及理解。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馬克思評論:「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造紙術
主條目: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指南針
主條目:指南針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火藥
主條目:火藥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


活字印刷術
主條目: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對於中國四大發明所造成影響的不同看法
對於中國的四大發明,一般認為均是由中國首先發明,可是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力並不被當今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所承認。中國在這些器物的發展歷史並所扮演的重要程度可能不如一般認為的多。在這個疑問上中西學者和歷史學家依然在尋找更多論據及証據以之証實。

關於指南針,中國人先行使用的水羅盤在航海中使用並不甚便利,只在天氣較差日月星辰不能用以辨位時以使用,而水羅盤雖然在中國出現較早,但未有明確證據是由中國傳入西方。比較實用的旱羅盤是否為中國人發明則成為疑問。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則是因為中國製作活字的技術不夠而無法成為實用的技術,對中國本身都未發生較明顯的實質影響,一直到19世紀的晚清之前,中國的印刷一般都是使用雕版印刷,因此西方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受此啟發影響的可能並不大。

火藥方面,較有力的証據為11世紀開始的宋、元時代的火藥,但因為技術不佳在軍事上的實用性並不高。至於,阿拉伯人及歐洲人後來使用的較為實用的火器則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到蒙古人的影響而改造,但是沒有實質証據而成為爭論點。

不過,造紙術方面卻有較明確證據,是由中國人發明且廣為使用,並經由阿拉伯人逐漸傳至西方的。



候風地動儀

中國古代偵測地震的儀器。由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漢順帝永建七年(132年)發明。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上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候風地動儀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

候風地動儀在以下八個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銅球的龍頭:

子 正北 0 度
艮 東北 45 度
卯 正東 90 度
巽 東南 135 度
午 正南 180 度
坤 西南 225 度
酉 正西 270 度
乾 西北 315 度
在各龍頭的正下方,各有一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準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時,此方向的一個火龍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發出巨響,報告發生地震,其他七隻龍頭不為所動。根據口含銅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數百里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八百里飛騎報信早幾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0%99%E9%A2%A8%E5%9C%B0%E5%8B%95%E5%84%80&variant=zh-hk"

中國四大發明

造紙術

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裡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編輯] 其他文字載體
主條目:文獻
在紙尚未問世之前,古代中國的文字資料有許多不同的載體。

甲骨,指龜甲與獸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積大而平整,利於刻劃),主要應用於於商代,作為占卜之用。據學者郭沫若研究,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約可回遡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種金屬器具,應用得最多的為青銅,即銅與錫的合金,也有少量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當時文字多銘刻於鐘、鼎等典禮儀式用品,故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石:以石為載體的文獻包括碣、碑、崖刻等,從秦朝到現代都有應用。
竹、木:將竹或木頭劈成長而窄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用來記錄文字,廣泛應用於先秦至三國兩晉時期。此外,還有以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的,稱為牘。
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製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年代約在西元前193年,內有帛書多卷,內容包含歷史(如《春秋》)、哲學(如《老子》)、醫學(經絡、養生)等,是一筆珍貴的人類遺產。

[編輯] 紙的發展史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編輯] 材料

[編輯] 古代材料
Image:蔡侯紙.jpg
蔡侯紙
[編輯] 原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椏、蕘花等植物做為原料。


[編輯] 過程

[編輯] 古代
參照右上方圖片,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設備。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蕩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佈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0%A0%E7%BA%B8%E6%9C%AF&variant=zh-hk


指南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C%87%E5%8D%97%E9%92%88&variant=zh-hk

火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1%AB%E8%8D%AF&variant=zh-hk

活字印刷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4%BB%E5%AD%97%E5%8D%B0%E5%88%B7%E6%9C%AF&variant=zh-hk
2007-02-22 9:08 pm
睇我提供嘅網址啦!
參考: hk.geocities.com/russiancc/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8: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2000051KK017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