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貝多芬的所屬音樂時期和生平簡介?明天要交功課!!拜託!!(10點)

2007-02-22 4:06 am
我想問貝多芬的所屬音樂時期和生平簡介??拜託大家了!!

回答 (3)

2007-02-22 4:13 am
✔ 最佳答案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童年

貝多芬的雙親,左圖是父親,右圖是母親。貝多芬一家原籍佛蘭德梅赫倫[1],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用來顯示其家鄉。貝多芬的祖父,也同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20歲時遷居波恩[2],在科隆選帝侯宮廷內當一位樂隊長。父親約翰則是一位唱詩班男高音[3]。母親瑪麗亞·馬達琳娜·凱維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宮廷御廚的女兒。她在出嫁約翰之前曾結過一次婚,併產下一子,但原先的丈夫與兒子皆早逝。她與約翰在1769年8月2日產下一子,名路德維希·瑪麗亞·凡·貝多芬(Ludwig Maria van Beethoven),但六天後就夭折了。


貝多芬的出生地1770年12月17日,這段婚姻中的第二個兒子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以「Ludovicus van Beethoven」之名受洗。日後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孩子是在1770年12月16日在波恩的波恩衚衕(Bonngasse)街20號出生的,但是這種說法缺乏證據。路德維希的父母日後還生下了5個子女,但只有第2和第3個活了下去。他們是卡斯帕·安東·卡爾·凡·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和尼古拉斯·約翰·凡·貝多芬(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en)。不幸夭折的三位則是:在1779年受洗的安娜·馬利亞·弗蘭切斯卡(Anna Maria Franziska,只活了四歲)、1781年出生的弗蘭茲·喬治(Franz Georg,2歲時離世)、1786年受洗的馬利亞·馬格麗塔(Maria Margaretha,在周歲之年夭折)[4]。

最初,貝多芬家庭情況還算如意。約翰的經濟狀況不錯,老路德維希在經濟上也能幫助一下這個家庭[5]。約翰有酗酒的習慣,脾氣暴躁,母親則體弱多病,這是日後作為長子的貝多芬必須挑起家庭重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貝多芬愛母親遠勝於父親。貝多芬可能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

貝多芬年紀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正是其父[6]。6歲就能作曲的莫扎特無疑給貝多芬的父親立了一個榜樣。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這樣的做法雖然使得貝多芬在1778年就能在科隆登臺演出[7]、11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13歲就成為風琴師,並發表了3首奏鳴曲,但卻顯得拔苗助長。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11歲的時候,他就因父親財力不濟被迫輟學。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應該不會很多。而此時的貝多芬,和其他11歲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編輯] 真正的音樂啟蒙
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5]。後來,同行說服了約翰,讓貝多芬另請高明,以進一步發掘其潛能。1781年[8](一說1782年[5])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基士揚·戈特洛寶·奈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學習鋼琴和作曲,另外還跟弗蘭茲·安東·裡斯(Franz Anton Ries)學習小提琴。正是新老師的努力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師,他不但看出了貝多芬的優勢所在,也能覺察其弱點: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再是同時代的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扎特的作品。1782年,奈弗發表了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為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貝多芬在1783年(一說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也在83年,奈弗向一音樂雜誌撰文道:

這位年輕的天才應該在其藝術修養方面得到更多的幫助,只要他能堅持不懈,一定會成為莫扎特第二。

而貝多芬也是對這位老師深存愛戴,他在1793年寫通道:

如果我有所成就,這一定是您的功勞。[5]

貝多芬16歲時剪影雖然貝多芬在波恩受惠非淺,但是該地的音樂資源無疑未能滿足他。他決定在1787年帶著馬克思·弗蘭茲(約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他想在莫扎特手下學習。但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後世所知甚少。但有一點卻是廣為人知的,就是莫扎特當時雖然忙於創作唐璜,但是卻抽出時間,給了貝多芬一個主題,讓後者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無疑打動了莫扎特,莫扎特說道:

注意這位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

但是這兩位音樂家的交流卻不得不因為貝多芬母親的病危消息而中斷,貝多芬就此與莫扎特永別。瑪麗亞可惜並未因貝多芬的歸來而走過此關。她的逝世,無疑將家庭整個托付給了路德維希。約翰的行為越發不近情理,致使路德維希向皇儲提出申請,將兩個幼弟的撫養權交給自己,裁決的結果是,約翰從200塔勒月薪拿出一半供養子女。在接著的五年裡直到自己的1792年12月18日臨終一刻,約翰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周圍人們的歡迎接納[9]。為了養家,1788年(一說1789年[4])到1792年貝多芬在奈弗的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從而接觸到當時的歌劇作品。

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入讀波恩大學。在那裡,他通過與教授歐洛吉奧·施內德(Eulogius Schneider)的接觸,了解到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這些點滴,反映在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特別是有著解放政治囚徒情節的《費德里奧》裡面。1790年2月20日約瑟夫二世逝世,波恩讀書與休養協會準備在3月份舉行悼念,而施耐德則提議,此場合應該有一部康塔塔。貝多芬因此受托創作了一部《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康塔塔》WoO 87,這部作品什麼時候完成,並不清楚,而且根據3月17日委員會會議記錄,作品並沒如期上演。另外,為新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登基貝多芬還寫了一部姊妹康塔塔:《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康塔塔》WoO 88,一部身世更模糊的作品[10]。它們不但在當時沒得到上演的機會,現在也是鮮難聽到(基士揚·泰勒曼在DG公司錄製了它們),雖然如此,並不意味著它們揮揮衣袖而不留一片雲彩,這兩部早期作品其實已頗具大家風范,特別是「利奧波德康塔塔」里那首長大的詠嘆調,大提琴托著女高音的行文樣式,讓人倍感新鮮的同時,還有一種脫俗的美。不久之後,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從維也納到倫敦的旅程中兩次在波恩逗留,接觸到貝多芬,並對前一首康塔塔大加讚賞[9],海頓因此勸科隆大主教將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深造[6]。貝多芬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1792年,他再度踏上前往維也納的行程,路程長達500英里,費時一周。
參考: 維基
2007-02-22 4:20 am
係西洋音樂古典時期。
2007-02-22 4:11 am
係西洋音樂古典時期

生平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其他的可以參考以下reference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9: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1000051KK044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