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辣魚蛋
辣魚蛋是學生最喜愛零食的第一位,足見魚蛋的地位。
街邊篤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
砵仔糕
砵仔糕本來是用瓦砵頭盛載,近年早已絕跡。
在深水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老闆黃生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魚肉燒賣王
絕對有理由相信魚肉燒賣的受歡迎程度遠高於正印蟹皇燒賣。
潮興雖然只是向供應商取貨,但老闆說蒸燒賣的火候很緊要。「蒸5分鐘就好,耐會太腍,仲每日分幾輪咁出,咁就唔會有倒汗水整腍燒賣。」潮興的燒賣入口非常彈牙,豉油汁非常香甜,原來是特別用三四隻豉油溝成的。「好多明星都幫襯我。好似林峰每次都買幾盒,陳慧琳親都起碼食兩串,仲要勁加豉油添。」
臭豆腐
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全靠把厚豆腐連「臭滷」(發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
街頭好味的臭豆腐已幾乎絕跡,要試的話得去旺角美味食店。這的臭豆腐很不錯,臭味夠,外面極脆,內軟綿,難怪蔡瀾、譚詠麟都是捧場客。
碗仔翅
碗仔翅雖不是真魚翅,但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俗稱「倒餿水」,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賣。今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沒有魚翅,卻有粉絲。
很多人都愛把碗仔翅和魚肉兩溝,最終成為街頭小食經典配搭。
式甜薄餅 - 糖餅
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餅,因夾在薄餅的糖有如一段段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
糖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才做得好。做法是將麥芽糖加熱融化,以棍棒持續拉扯,令它由金黃色逐漸轉成白色,當糖拉至條狀時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冷卻後的糖就會變成脆身。
煨番薯
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熟。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
炒栗子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
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難得旺角JPC(日本信用財務)門口鄭生兩公婆仍以人手炒栗子,炒足40年。
手炒栗子的好處是較鬆化,不是滾筒炒栗子般的乾身死實。鄭生說炒栗子要不時抖氣吹風,讓殼內熱氣散去,然後再下鑊炒才甘香鬆化。另一竅門是炒栗子時加入砂糖,有糖作保護膜,栗子便不爆口。用的栗子是青島出品,品種較佳,集香、鬆、粉、甜於一身。
熱粟米
熱粟米差不多是冬天的指定小食。粟米最佳做法是蒸,用蒸氣把粟米蒸熟,粟米的水分和營養便不致流失。現代人貪快,很多以烚代蒸,甚至把粟米斬成小碌。
咖喱魷魚
童年時吃咖喱魷魚會到涼茶鋪。
多年不見,多得蘇施黃在電台節目內唱好「泉昌」,才能重拾咖喱魷魚的美味回憶。
睇戲前必掃 - 鹵味
童年時看電影,入場前必掃一兩串。做法是將生腸、魷魚、雞腎、雞腳等烚熟,染上紅色素,切起串好就賣。沒秘訣沒難度,好或壞取決於新鮮。
新興美食老闆劉生,由於邊檔做到開鋪,30年專攻鹵味,所有材料即日整即日賣,從不隔夜。這的雞腎和雞腳取自火雞,size比別家大,而且雞腳不新鮮會爛皮。新鮮,點都好食!
富豪軟雪糕
孩童時最愛聽到「叮叮叮鈴」的雪糕車聲,一聽便知有雪糕食。富豪軟雪糕33年來都只供應雲呢單一味道。
雪糕做得特別香滑,原因是選用美國優質的牛油奶粉和雲呢油。雪糕每日在沙田廠房做成雪糕漿,再送到雪糕車,保證日日新鮮。
砂糖夾餅
這種在平底鑊形鍋中煎的夾餅,據說是源自馬來西亞,五六十年代曾經盛極一時。可是這種懷舊小食近十年已銷聲匿跡,現在只有在維園遇到這個不定時出沒的老伯,才有機緣享口福。
砂糖夾餅跟格仔餅做法有點相似,把預先調好的蛋漿倒入鍋中煎熟,再整「底」起出來。吃時切成三角狀,像件蛋糕,內撒滿花生砂糖碎,入口外脆內軟,有點鬆糕的煙韌。
煨魷魚
最懷念從前在戲院門口的煨魷魚檔,香味隔條街都聞到。從前還是用炭爐煨,帶魷魚香之餘還有朕原始的炭燒味。可惜今時今日用電爐已失風味。幸好煙韌的口感和濃郁的魷魚味仍在。
大菜糕
四五十年代,沒有楊枝甘露、芒果布甸的時候,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屋士多一定買到。當時的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衛生程度欠佳。現在也找不到了。
要重拾經典味道可到有42年歷史的義香荳品,這有20種味道的大菜糕,除了經典的椰汁和蛋花味,還有水蜜桃、綠茶、青蘋果等味。大菜糕放在透明膠杯內,用匙羹食,爽口得像吃喱一樣。
白糖糕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糖糕。
在深水北河街賣了廿四年白糖糕的坤記老闆傅生是順德人,五十七年前特別回鄉學做白糖糕。
吃勻坊間的白糖糕,都必帶酸,坤記的白糖糕是清甜冇酸味,只見糕身橫切面有無數小孔排列,非常彈牙爽口。如此過人之處主要集合三大條件:一是自磨粘米粉漿;二是粘米以新舊米溝成;三是經發酵的老米漿和新米漿混和的秘技(因溝得不好糕便帶酸味)。
棉花糖
在香港至少有半世紀歷史,早廿年前在戲院或遊樂場如荔園都輕易找到這些棉花糖,現在則甚少見。以前的棉花糖機要踩腳踏(像衣車)才可行動摩打,令火水發熱及銀鑊旋轉,將砂糖融掉後,以離心力的形式將糖「發」出糖絲。現在的棉花糖機則是電動的。
粉果
粉果原本是順德鳳城的家常小點,後來因廣州西關的娥姐打進茶樓。娥姐本來是大良自梳女,到廣州打工期間,因其美貌姿色,深得西關之黃大少寵愛。後來黃開了間「茶香室」,以娥姐粉果做招牌貨,由於粉果皮薄餡靚,很快名氣傳遍廣州。後來也傳到香港。
鹽焗鵪鶉蛋
鹽焗鵪鶉蛋也是冬日的街邊小吃,有些更伴炒栗子同賣。栗子華在鵝頸橋底一擺已經十多年。每到傍晚時分,行過的人總會禁不住其車上傳來的香味而幫襯。
此小吃其實沒甚麼難度,純粹講是火候和時間。選取大隻的鵪鶉蛋,用炒過的粗鹽住烘焗,約大半個鐘,鵪鶉蛋便入味,吃起來軟滑帶蛋香,滲淡淡鹽香。
格仔餅
看來沒啥難度,做得鬆軟、香甜原來也有幾番功夫。「甜甜勁辣派」的格仔餅即叫即整,咬下去有點吃蛋糕的感覺,每一口都充滿濃郁的蛋香。
由於格仔餅主要的用料是蛋漿,檔主為了增加蛋香,特別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別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隻蛋。焗的時間也有規定,約焗4分鐘便會「起」出來,否則會變得硬繃繃。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傳統70年代的食法。
豬大腸
豬大腸是著名的客家菜,因三四十年代客家人很窮,便把動物的內臟也炮製成美食。
大腸炮製工夫很多,首先要以水清洗多次去掉異味,再以層層疊疊的以「腸包腸」而成,風乾8小時才能炸出來拍得住乳豬皮的脆皮。廟街近「興」記那一檔(現搬至雅打街)是極力推介,除炮製依照以上方法外,就是從不翻炸,腸亦是日日新鮮返貨。吃落外皮脆卜卜,內有汁又嫩。
煎釀三寶
「煎釀三寶」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一般人以為魚肉愈多愈好,其實做得好吃也講比例,一分魚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魚肉以要手打、入口彈牙為之正。
酸木瓜
酸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口立濕」,在街邊的推車仔檔可以買到。
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醃的,賣過兩日的就棄掉。以保留蔬菜的鮮甜味。除酸木瓜外,這還有蕎頭、芥菜、蘿蔔、青瓜、蓮藕、椰菜、梨子和芒果,記得食芥菜的蘿蔔或芥菜時,加點芝麻和芥辣,零舍香口。
詳細資料請到以下網址:
http://www.tcstreet.com/Book/daily/50/50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