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在文化融和方面的概況及影響

2007-02-21 12:10 pm
江統的主張不被君主採納,結果導致五胡亂華。中原從此胡漢雜居,民族漸趨融和。
試述當時胡漢在文化融和方面的概況及影響。

回答 (1)

2007-02-22 12:14 am
✔ 最佳答案
北魏孝文帝時期,人民因久居中原而逐漸受到漢文化的渲染,孝文帝有見及此便進行全面漢化,順應時勢。希望透過漢化來解決北魏國內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欲以提高統治權及打擊貴族暮氣。再者孝文帝推行漢化的原因亦可以客觀及主觀性去討論,又討論漢化的成效能否達到文帝最終的目的。現論述如下: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客觀因素漢人政治勢力逐漸抬頭,北魏游牧部族以強悍的武力征服中國,其統治農業社會的經驗本不充足,為求便於統治與學取統治經驗,實非引用文化先進的漢人不可。入中原後,此種需要更為迫切。因為中國的北方自五胡亂華後,就陷入長期混亂之中,地方秩序全靠貴族豪強來維持,他們無形中成為地方之實際統治者,故要想統治中國,鞏固政權,勢非得到此等豪族的合作不可。自始,豪門世族的優秀分子被大量網羅,漢臣大量增加,更掌詔令或參幃或贊庶政,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文帝欲以漢人的勢力來提高治權。

中國儒學經兩漢魏晉發展後,於五胡亂華之際受到極大的摧殘,但當拓跋氏平定北方,社會比較安定,儒學遂得以復興,而南方的學者亦有此流,對北方儒學之後興亦有幫肋。早於世祖平涼州時,將河西士人集體徒平城,搜羅大量的傳士,令各地的名傳齊集北方。到孝文帝時,儒學進一步盛行,不少鮮卑貴族受到薰染,故孝文帝本人就長於文學和禮。為他指出了一條治國應走的路,推行漢化。

游牧民族的文化太低,只求維生,不談享受,因此一旦征服較高文化,又往往因追求生活的享受,而反被較高文化所征服。加上他們道德觀念本極簿弱,束縛力較弱,故易流於奢侈,日趨腐化,使原有獷悍善戰的風氣乃回漸喪失,無法維持政權,拓蹳氏也不例外。北魏自太袓之後,問題日益明顯,到孝文帝時,雖未達極點,但已有跡可尋。獷悍之風氣隋之喪失,令統治權受到動遙。故以武力維持其統治地位的企圖,既不可恃,孝文帝遂不得不謀全面的漢化,把立國基礎由武質一變為文治,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武質之喪失而動搖其政權;一方面又符合漢化的自然趨勢。再者,全面漢化亦可以利用儒家的道德觀念以稍稍約束宗室之中的貪殘無行與腐敗奢侈之風。

其次,魏初的征討原與劫掠不分,戰爭勝利,敵人的子女玉帛牛馬匹都一起掠奪,朋比瓜分,因此戰爭不單是政治行為,也是經濟行為。因戰爭有所獲,軍士都能出死力作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建國之後,政治略具規模,軍隊征討時的掠行為漸受到限制。豐裕的生活過久了,不但生命比以前看得重要,出生入死的作戰,亦不能吸引其興趣,甚至產生厭倦恐懼的心理。因此,北魏軍隊漸喪失戰門的力量,如任其繼續必至崩潰。孝文帝欲求挽救之法;一是用強制的手段,使拓蹳舊人與漢人隔離,恢復其強悍的游牧之風,二是全漢化,融漢胡一家,消除彼此間的歧視,奠立長沾。前者的可能性不大,遂使孝文帝推行漢行。

此外,漢族文化經過長期發展,於各方面都有較游牧文化為高的使用價值,故游牧民族向漢文化學習與融和是必然的而鮮卑入主中國之後,面對繁華絢爛的漢文化,耳濡目染早已同化於漢人,故此,孝文帝推行漢化,從客觀因素來說可謂順應時勢。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46: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1000051KK006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