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魯迅的阿Q正傳的讀後感

2007-02-21 7:16 am
求魯迅的阿Q正傳的讀後感
2000字左右
感謝各位

回答 (2)

2007-02-21 11:25 am
✔ 最佳答案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註:《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內容特色:



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可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典型。阿Q的處境非常悲慘,亦受到剝削,沒有屋子、沒有親人,他甚至失掉自己的姓氏,可他常以「精神勝利法」去解釋一切不幸的遭遇。作者藉此嘲諷中國人性格上的懦弱、無知與醜陋,遇壓逼不懂反抗,卻欺凌弱者,只懂得在人前誇耀過去的經歷。 從魯迅的小說中,看到他對中國人愛之深、恨之切的嘲諷!





觀點:



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滑。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莊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蕩,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莊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裡典型

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複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2007-08-10 2:04 am
好詳細wo.......thx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21: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0000051KK043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