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漢武帝貢獻較大。
在漢武帝在位時,帶領漢朝走進盛世,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在位時,有過這樣嗎?最多是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等等.......
不用說也知道。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是唐朝和漢朝,所以被稱「強漢盛唐」;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直到現在,我們還稱自已是漢人,但有
沒有人稱自已為秦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可見漢朝對中華文族是影響是多深!
漢武帝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他還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秦始皇呢?焚書、坑儒: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
贏政在位時期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穫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當時,全國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毀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被罰做苦役,或者斬腳、割鼻、處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滿路都是。贏政又好大喜功、浪費無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沿途刻石頌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漢武帝還肯認錯,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通過連年的戰爭開闢西域﹑東征朝鮮﹑將閩越﹑蜀及百越等蠻族融入中華民族中。
如你問我,我會答漢武帝,,雖然他也會到處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但他也肯認錯,令人民心服口服。這可解釋為何人民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和秦朝只是僅僅15年就滅亡。
2007-02-21 14:20:54 補充:
抱歉,忘記了要150字,其實可把不必要的刪去。
2007-02-21 14:22:02 補充:
中華文族←打錯了= =
2007-02-23 14:27:27 補充:
上面那位把秦始皇功貼出來,我也學他。1.改革幣制:將流通貨幣改為五珠錢並禁止民間私鑄的偽幣流通,不但能打擊盜鑄的風氣,而且能有助穩定國家財政。2.鹽鐵酒專賣:設鹽官、鐵官管理鹽鐵的生產,又規定釀酒為國營,不准私人經營。一方面可增加國庫收入,另一方面又可抑制商人。3.平準衡輸:平準官搜羅各地貨品,貴買賤賣使商人無法囤積居奇,操縱市場牟取暴利以平抑物價穩定民生,同時又增加國家收入。4.算緡告緡:不少商賈遭告緡而破產。5.重農措施:改良農業技術,積極推廣鐵農具及牛耕,又推行代田法及新田器,以增加農產。
2007-02-23 14:28:32 補充:
6.廣開仕途:任命布衣為相,更鼓勵平民上書自薦,形成了士人政府,並加強中央與社會之前的聯繫。7.削弱相權:皇權大為提升。削奪封國:吸取了七國之亂的教訓,糾正了漢初以後諸候為患的局面,中央集權形成。8.擴大地方監察: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個監察區,有效打擊地方封建的殘餘勢力。
2007-02-23 14:30:46 補充:
參考: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2800750&others=1
2007-02-23 14:38:54 補充:
新民周刊解讀《漢武大帝》:被冷落的進攻大師 從當時形勢看,全力以赴,一勞永逸解決邊患,爲後世贏得一個長久的太平,實屬英明偉大之舉措。當然作出這樣的決策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略,因爲代價是巨大的。後世議論漢武,常有窮兵黷武的非議,史稱漢武帝晚年有所後悔。。漢武帝的偉大在於他顛覆了這一歷史鐵律,……就其規模和對歷史産生的巨大影響而言,漢武帝時代的漢民族是歷史上唯一向遊牧民族採取大規模攻勢作戰、並獲得決定性勝利的農耕民族,這是東西方歷史上的奇觀!
2007-02-23 14:39:07 補充:
漢武帝的偉大還在於他能夠克服農耕民族富裕後産生的惰性和懦弱,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行政制度,從而成功地將綜合國力轉爲強大而有效的國防力量。他在這方面的成功使後世的君王們相形見絀,除了唐太宗外,沒有任何人能在這方面同他比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