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這裏的“治”是目的,是對社會組織的有條不紊的成功的管理,“無為”則手段和途徑,即要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有人對老子的這句話覺得奇怪,覺得不理解,既然要達到“治”的目的,那就應該去努力,去有所作為才對,則麼反叫人“無為”呢?無所作為怎麼能達到管理的效果呢?這實際上是對老子所說的“無為”兩字的含義沒有搞清楚。其實老子的許多術語,都有他特定的含義。過去西方漢學家翻譯《老子》一書,也沒有搞懂“無為”的真正含義,而只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把他譯成non-action(無所作為),或者inactivity(不活動)。當代英國科學家兼漢學家李約瑟博士(Dr.J6se-h Needham)在仔細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後,才發現以往的西方漢學家對“無為”的翻譯都譯錯了。他認為老子“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做違反自然的行為,即不要違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強使事物完成它們不適合的功能。李約瑟的這個理解,應該說是比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道家“無為而治”的“無為”二字,絕不是無所作為,絕不是放棄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規律,不做違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動,不要強求,不要去揠苗助長,畫蛇添足,胡作非為,弄巧成拙。在道家看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應該象天地生成萬物一樣自然。天地陰陽,四時代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一點人力強加的因素,而草木、禽獸、人類以至萬物都在這自然而然的環境中生成發展,各得其所。天地並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什麼,但萬物卻都在天地中茁壯成長,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社會的管理也應該是這樣,管理者所做的一切都順乎自然,順乎規律,被管理者在其中各得其所,努力盡各人的本份,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和自然,被管理者絲毫不感到有管理的壓力,甚至感覺不到管理過程的存在,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而這樣一種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
根據老子的理解,管理者大致可分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說,最好的管理者,人民根本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畏懼他;最糟糕的,人們輕侮他,瞧不起他。道家所推崇的,正是那種既能使天下大治,又能使老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管理者,也就是那些能推行“無為而治”的管理者。在道家眼裏,上古時期的怪人——堯帝,就是一個能推行“無為而治”,能做到“太上不知有之”的優秀典範。在他的治理下,既能讓萬民生活如意,又能讓大家不感到統治壓力的存在,甚至在取得天下大治的效果之後,大家還不知道成效究竟如何,這就叫“無為而無不為”,就叫“為無為”和“無不治”,這便是“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