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後世的影響

2007-02-19 8:18 am
朱元璋的政策對後世的影響和後世的評價

回答 (4)

2007-02-19 8:23 am
✔ 最佳答案
(一)朱元璋早年時期:
●姓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出生地:中國濠州鍾離人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於元朝末年,當時正是元朝腐敗分裂的時候。
●父母及家庭背景:父親名為朱五四,母親名已不可考。
●求學及工作成長過程:朱元璋出生的時代,正是個天災人惑橫行的年代,而他的家庭則是個三餐不繼貧苦至極的農村家庭,父母只是目不視丁只靠幫人耕種為生的佃農。一年荒歲則民不聊生,不但沒了食物,更由於饑饉髒亂之故造成瘟疫橫行,也因為如此,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兄長,骨肉離散。於是投身寺廟,做了一個小沙彌,但荒歲實在嚴重連寺廟也無法惟持,不得已,他又從小沙彌變成了遊方僧。
(二)朱元璋的軍旅時期:
  朱元璋是個天資聰穎的人,小時後靠著小聰明他成了孩子王,從軍後的他則運用他這份機智嶄露頭角。他善於經營人際關係,討得元帥郭子興的歡欣,更做了元帥的女婿(日後成皇后是為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賢內助)。由於覺得自己所處的軍隊基本上都是盜賊出身,乾脆自己又另外招募軍隊廣納賢士,求得讀書人的幫助。他的行事風範更時時向漢高祖劉邦看齊。最後南征北討夢想終究實現,統一了中國。
(三)大皇帝時期:
●主要思想、貢獻:
 1)土地與農村改革:重新丈量土地,增加耕地面積。
 2)行政與軍事的改革:廢宰相,獨攬大權。實行衛所軍紀,合軍農於一。由於朱元璋勤於政事,國家強盛。
●對後世的影響:
 ○好的方面:
   由於朱元璋平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重要,於是澄清吏治,嚴辦貪污吏。歷代以來,地方吏治以明朝為最佳,故百姓生活安樂。(註一)
 ○壞的方面:
   <i>文字獄:只要說了明太祖厭惡的字眼,就會被逮捕、誅戮的。如說了或寫了:「光」、「禿」、「僧」、「賊」、「盜」等字,就會被殺。連和這些字同音異字的字也不行,像「僧」的同音字「生」、「賊」的同音r「則」、「盜」的同音字「道」等,都是禁忌。這可能是朱元璋出身於乞丐和尚、紅巾賊的緣故。(註二)
   <ii>大屠殺:朱元璋為其後代子孫能永保帝位,先後製造了三次大屠殺,對開國功臣,只要威脅到政權的,一律斬草除根,絲毫不顧君臣之情。(註三)






圖片參考:http://teacher.gdps.tpc.edu.tw/sronbun/92sronbun/quincy/www/image2/6-2.gif

1、趕走元朝蒙古人, 繼漢高祖劉邦後成為第二個平民皇帝。
2、 嚴懲貪官,地方吏治有史以來以明朝為最佳。
3、 大規模舉行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使人民賦稅公平。
4、 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




圖片參考:http://teacher.gdps.tpc.edu.tw/sronbun/92sronbun/quincy/www/image2/6-3.gif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皆為中國歷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兩人之比較如下:





漢高祖劉邦(註四)


明太祖朱元璋



出身


曾為無賴漢,當過泗水亭長


曾放牛,小沙彌遊方僧、紅巾賊



傳說


斬白蛇起義


生來皇帝嘴,說的事情必定應驗。



謀士良將


張良、蕭何、韓信


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



對人態度


禮賢下士、知人善用


尊重儒生,禮賢下士



大敵


項羽


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



對臣子態度


殺韓信、囚蕭何


兔死狗烹



個性


猜忌心重


深沉猜忌



朝政處理


有蕭何為相國,國家井井有條


廢宰相,大權獨攬,十分專制。勤於政事,國家強盛。



文字獄









即位時期


人民生活初定穩定發展


為明盛世,人民生活安康



死後即位


漢惠帝(有蕭何輔佐)


明惠帝(後發生靖難之變,惠帝失蹤)(註五)

Ps:「惠」是聰穎的意思但用在皇帝身上多是較為「愚笨」或是沒有什麼做為。(註六)




圖片參考:http://teacher.gdps.tpc.edu.tw/sronbun/92sronbun/quincy/www/image2/6-4.gif

  朱元璋出生於民間,對於民間的疾苦實是十分了解,更知道國力的強盛本根於人民的生活富裕。丈量土地,重視生產,更使用剝皮裝草的峻法以嚴懲貪官污,使官吏畏懼,不敢作弊。又適當地減低捐稅;設儲倉以濟災荒;於是荒地開闢了。戶口增加了,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秩序也漸趨安定。這些做為雖然可能只是朱元璋想要充實國力,維持自已的統治權力,卻也深深地造福人民,也是他所為人稱道的地方。另一方面朱元璋為其後代子孫能永保帝位,先後製造了三次大屠殺,對開國功臣,只要威脅到政權的,一律斬草除根,絲毫不顧君臣之情,可說是殺人如麻。而對於貪官污吏,也想出了種種酷刑處罰,似乎不近人情。
2007-02-19 11:29 pm
[編輯] 評價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事實上歷史都有如此記載。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殺戮功臣者著眼,然從這些被殺的功臣背景看,很多都是有貪贓枉法(如朱亮祖)甚而謀反(如胡惟庸)者,洪武六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的功臣只剩下湯和、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仍被賜自縊。朱元璋在結束了蒙古的統治之後,重新確立了中國人的服裝,恢復了科舉等傳統,對貪官毫不手軟。但總體來說,朱元璋處死的都是貪官污吏,並恢復了已經被蒙古人摧殘的中國民間經濟和科舉制度,光此一點,朱元璋就因算的上是一名千古帝王。
2007-02-19 6:37 pm
朱元璋

姓名 朱元璋
廟號 明太祖
諡號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
大聖至神仁文義武
俊德成功高皇帝
陵墓 孝陵
政權 明朝
在世 1328年-1398年
在位 1368年-1398年
年號
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父親朱五四(後名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籍淘金戶。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產金,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起義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


建國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雲南,中國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混亂時期後終於得到了真正的大統一。

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初十日,朱元璋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樞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朝穩定之後,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來約束眾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他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朱元璋曾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在東北逼降納哈出、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評價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事實上歷史都有如此記載。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殺戮功臣者著眼,然從這些被殺的功臣背景看,很多都是有貪贓枉法(如朱亮祖)甚而謀反(如胡惟庸)者,洪武六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的功臣只剩下湯和、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仍被賜自縊。朱元璋在結束了蒙古的統治之後,重新確立了中國人的服裝,恢復了科舉等傳統,對貪官毫不手軟。但總體來說,朱元璋處死的都是貪官污吏,並恢復了已經被蒙古人摧殘的中國民間經濟和科舉制度,光此一點,朱元璋就因算的上是一名千古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父親朱五四(後名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籍淘金戶。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產金,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目錄 [隐藏]
1 起義
2 建國
3 評價
4 有關朱元璋的影視書籍
5 性格
6 婚姻
7 家族列表
7.1 子女
8 傳說
9 相關條目



[編輯] 起義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


[編輯] 建國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雲南,中國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混亂時期後終於得到了真正的大統一。

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初十日,朱元璋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樞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朝穩定之後,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來約束眾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他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朱元璋曾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在東北逼降納哈出、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編輯] 評價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事實上歷史都有如此記載。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殺戮功臣者著眼,然從這些被殺的功臣背景看,很多都是有貪贓枉法(如朱亮祖)甚而謀反(如胡惟庸)者,洪武六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的功臣只剩下湯和、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仍被賜自縊。朱元璋在結束了蒙古的統治之後,重新確立了中國人的服裝,恢復了科舉等傳統,對貪官毫不手軟。但總體來說,朱元璋處死的都是貪官污吏,並恢復了已經被蒙古人摧殘的中國民間經濟和科舉制度,光此一點,朱元璋就因算的上是一名千古帝王。


[編輯] 有關朱元璋的影視書籍
雖然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大肆的美化滿清並打壓代表中華正統的明朝,但在民間一般對朱元璋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特別是胡錦濤當政後,大陸又掀起一股明朝熱,恢復中華文明傳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朱元璋而言,近來拍的就有像《傳奇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等等。。。關於朱元璋的書籍也是數不勝數。雖然對朱元璋的評價不一,但由於滿洲人編寫的《明史》的影響,大部分人還是停留在那些陳舊的觀念上難以突破。





[編輯] 性格
在清朝人編寫的明史朱元璋的性格反常不一,喜怒無常。但從朱元璋的政績來看,他是一個中國自古以來少有體恤愛民的明君--特別由於他是來自窮苦的底層,更關注底層人的生活。朱元璋最痛恨貪官,幾次清洗貪官。


[編輯] 婚姻
朱元璋的皇后就是眾所周知的大腳馬皇后。她是當時紅巾軍大帥郭子興的義女。有學者分析晚年朱元璋暴躁的性格和馬皇后的死有很大關係。





[編輯] 家族列表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 淳皇后陳氏
兄弟姊妹
朱興隆,南昌王
皇后 馬秀英(孝慈高皇后),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卒於1382年,壽51歲,諡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
妃: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卒於1374年,壽32歲。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李傑。
寧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編輯] 子女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逝於1392年,長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繼明太祖帝位
朱樉,次子,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達定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達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 (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厲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5%85%83%E7%92%8B&variant=zh-hk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9000051KK000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