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隋朝(581年—618年),中國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上柱國 楊堅(隋開國皇帝)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元「開皇」建立「隋朝」。
因為楊堅原為隨州刺史,但「隨」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於是他便棄了「辶」,創了「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之名。
[編輯] 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時期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給楊堅為首的漢人將領奪取政權的機會。 580年,周宣帝病死,繼位的周靜帝年僅八歲,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的楊堅,從而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相州(今河南安陽)、鄖州(今湖北安陸)、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總管曾先後舉兵反對楊堅,都被楊堅所平定。581年,楊堅在消滅北周殘餘勢力後,以「受禪」為名,廢周靜帝自立為隋文帝,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編輯] 統一中國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為統一全國作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加強了中央集權、澄清了吏治,發展了經濟,大大增強了國力,同時處理好與突厥的關係。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廢除了後梁政權。採納了高熲的策略:干擾陳國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
待時機成熟後,隋文帝命令次子楊廣為元帥、高熲協助,統一指揮滅陳戰役。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置淮南道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命楊廣、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僕射王韶為司馬,集中51.8萬人的水陸軍,統由楊廣節度,從長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陳。十二月,隋軍發起攻滅陳朝的大規模作戰。楊素率舟師出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順江東下,與荊州刺史劉仁恩軍相配合,一舉襲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繼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擊破上游陳軍防禦。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東撤之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口)以西,為下游隋軍主力進攻陳都建康(今南京),創造了有利形勢。
九年正月,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配合鉗擊建康,至行軍總管宇文述軍佔據石頭(今南京城西清涼山),隋軍主力已完成對建康的包圍。隨後,賀若弼軍與陳軍主力激戰於白土岡(今南京城東),陳軍全線潰退。韓擒虎軍首先進入建康城,俘陳叔寶。楊廣入城後,令陳叔寶以手書招降上游陳軍。吳州(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湘州(治今長沙)等地陳將拒降,二月間均為隋軍擊破。嶺南數郡共奉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冼夫人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撫嶺南,楊廣亦命陳叔寶致書冼夫人,勸其歸隋。冼夫人以其孫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結束了東晉以來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統一南北的大業。
[編輯] 統一全國主要戰役
狼尾灘之戰
白土崗之戰
歧亭、延州之戰
[編輯] 維新朝政
[編輯] 吏制改革
1、中央: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代周之後,廢除了北周的六官,綜合漢魏官制,在中央設:
三師:
三公:
五省:
內史
門下
尚書:吏部、禮部、工部、兵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度支(後改為戶部)
秘書
內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
兩監:國子、將作
三師、三公,品位崇尊,卻並不主事,五省中的內吏、門下、尚書三省及六部,處理全國軍政大事,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長官:內史省之內史令二人,門下省之納言二人,尚書省之尚書令一人、左、右僕射各一人,均執宰相之職。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是行政機關,「事無不總」,重在執行,下轄六部處理日常政務。
六部長官為尚書。
2、地方:州縣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銷了郡一級建制,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併合並了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了過去權力層疊、機構過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節省了開支。
地方官員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進行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編輯] 實行科舉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宮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宮。隋煬帝時,又創立了進士等科。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科舉」即分科舉士之意。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庭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編輯] 改革府兵制度
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對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當時的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並不列入各州縣戶籍,其家屬也隨營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後,軍人除仍保留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同時與其家屬一起編入各州民戶,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時從事生產;並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
[編輯] 編製《開皇律》
北周時的律法有時鬆,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頑等人在北齊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更定法律,在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這就是《開皇律》。《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簡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編輯] 隋朝滅亡
隋煬帝時期,完善大運河,大修各種建築工程,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又下令各地貢獻草木花果、奇禽異獸,征調大量力役,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此外他還為了宣揚國威,三次出兵高句麗,但三次都大敗而回,死傷逾百萬,國內矛盾空前激化。
[編輯] 群雄爭覇
長白山首義——611年(大業七年)一月,王薄在長白山(山東章丘)起義。
楊玄感起兵——613年,楊玄感於黎陽起兵,隋朝的達官子弟紛紛參加。
瓦崗軍起義——616年,瓦崗軍首領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河南滎陽東北),打下滎陽諸縣。617年(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破距東都洛陽僅百余里的興洛倉。由於李密具有較高領導才能,翟讓把瓦崗軍的領導權讓給李密。李密稱魏公,建元永平,在興洛倉附近築洛口城,作為起義軍的根據地。隨後,瓦崗軍破回洛倉,直逼洛陽城下。瓦崗軍迅速發展為一支幾十萬人的起義大軍。
河北起義——竇建德所領導的河北起義軍轉戰河北各地,佔據了河北大部分地區。
江淮農民起義——杜伏威領導的農民起義轉戰淮南,佔領了高郵,切斷了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與北方的聯繫,致使隋煬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在此形勢下,隋朝政權迅速土崩瓦解。當江都(江蘇揚州)城的東、西、北三面都被起義軍包圍,隋煬帝仍然在城內尋歡作樂。618年(武德元年),領導侍衛部隊的司馬德戡和貴族宇文化及發動政變,縊殺了隋煬帝。隋朝至此滅亡,前後歷時37年。
[編輯] 建築工程
隋朝佛像開鑿大運河
趙州橋
[編輯] 經濟
實行均田制
租調力役制
[編輯] 軍事、外交
隋初,突厥軍隊十分強大,時常侵擾內地,隋朝被迫修長城,重兵駐守。。(582年5月)突厥汗國動員四十萬大軍,殺入長城。開皇三年(583年4月),隋軍八路大軍北伐突厥汗國。不久,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兩部內部各派也互相攻戰。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從此突厥與隋的政治、經濟關係日益密切。
吐谷渾位於現在的甘肅,青海之間的一個國家,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隋初經常入侵。開皇十六年(596年),光化公主嫁於吐谷渾可汗。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派軍大敗吐谷渾。在其地設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
隋煬帝曾於大業三年(607年),派朱寬、何蠻前往流求(一說即現在的臺灣,但亦有其它說法)。第二年,再次命朱寬前往。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