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2007-02-18 11:26 pm
請問有冇關於明朝君主集權歷史故事?

回答 (1)

2007-02-19 2:57 am
✔ 最佳答案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元末大動亂中脫穎而出,翦滅群雄,於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是為明太祖,中經十六帝,至1645年(弘光元年)滅亡,歷277年。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初以應天為南京(今江蘇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1398年建文帝即位,第二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1402年奪得皇帝位,並於1421年(永樂十九年)遷都於北京(今北京市)。其後,歷仁宗、宣宗、英宗。1449年(正統十四年),明英宗率師北伐瓦剌,兵敗被俘,郕王即皇帝位,是為景帝。景帝任用兵部尚書于謙擊敗瓦剌,迎還英宗。英宗於1457年(景泰八年)復辟。其後歷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思宗自縊,福王即位於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南京,明亡。也有不少史家以1644年作為明朝滅亡之年。

明朝在地方上撤消了行省,設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在中央,明朝初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1380年(洪武十三年),中書省被撤消,廢丞相不設,大都督府分為中、前、後、左、右五軍都督府,皇權進一步加強。其後歷永樂、洪熙、宣德,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內閣參贊機務,但首輔無丞相之名,一切決策取決於皇帝批紅,與此同時,宮中宦官形成以司禮監為首的一套機構,他們通過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等控制各級官員、干預朝政,並利用代皇帝批紅的機會擅行大權,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倒行逆施,為患甚烈。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阯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於海外,號稱 「四海咸賓」,實遠逾於唐,而不遜於清。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進了中華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明朝取消了元朝的驅口、驅奴制,通過黃冊、魚鱗圖冊控制土地人民,使生產力大大解放。明中期以後,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黃冊制度破壞,在張居正等人的推動下,實行一條鞭法。在農業、手工業中,商品經濟因素日益增加,生產中僱傭勞動開始向規模化、組織化發展。永樂年間,明朝著力向海外拓展,曾派遣鄭和率大規模船隊到海外宣揚國威,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後來明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不許民間進行海外貿易。商人為利不惜用武力與朝廷對抗,甚至與倭寇勾結擾害海疆。嘉靖末年,在戚繼光等人領導下,明軍平定倭患。1617年(隆慶元年),明朝宣佈解除海禁,准許百姓到東、西二洋經商。

1583年(萬曆十一年)耶穌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廣東香山縣,從此開始了西學東漸。以徐光啟、李之藻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西學,大量西洋文獻介紹到中國來,中西科學技術合流。中國人開始進一步瞭解世界。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學,到明中期,王陽明的心學己成為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體精神,承認人的價值,而王艮為主的泰州學派主張 「百姓日用即道」,平民色彩最濃。與此相呼應,世俗生活中頹風熾烈。崇尚金錢,捨本逐末,追逐享樂成為風氣,「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學,都在鼓吹人性和自由。知識階層的自我意識更加提高,各種各樣的社團普遍出現,他們強烈要求參政和干預社會生活。東林黨人和其後的復社成為影響朝政的重要的政治勢力。

明朝中期以後,出現了大批流民,他們逃避賦役,放棄土地,與官府對抗,形成巨大的破壞力量。在城市中市民階層與城市游惰一道,加速了明朝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崇禎年間,以張獻忠和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成為朝廷的最大威脅。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清軍在明降將吳三桂帶領下入關,李自成被迫西逃。清軍在南下中受到明朝軍民的激烈抵抗,但最終攻克南京,明朝滅亡。
-------------------------------------------------------------------------------------------------------------------
明朝
沈萬三故事

沈萬三,元末明初人,家居江蘇的周莊,其祖上以躬耕墾殖為業。到了他這一代則主要靠海外貿易發財致富,資產巨萬,田產遍於天下,僅在都城南京就有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盈,酒樓四座。朱元璋稱帝後,沈萬三赴京進貢,並無償助修都城三分之一,把洪武門到水西門一帶城牆包下。城牆造成後,沈氏私人「請犒軍」。朱元璋認為犒軍乃國家大事,發怒說:「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馬皇后勸諫道:「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必要誅殺他呢?」朱元璋就流放沈萬三到雲南,不久沈氏即客死在雲南。


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難」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後,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大索數日,只在灰燼中撥出一具殘骸,內侍指為帝屍骨,遂以天子禮殮葬。但建文帝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一說帝與少數隨從從地道逃出,落髮為僧,雲游於滇、黔、巴、蜀之間。《明史紀事本末》說,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於英宗正統二年(1440年)被認出,入居宮中,壽年而終。《長安西話》說,葬於西山。北京龍潭現存有一丘一碑,碑上刻著「天下大師墓」,相傳即為建文帝之墓。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後人實難以確考。

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中的一句。據說,李自成軍進北京後曾欲招降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吳三桂也表示同意,並從山海關向北京進發。途中聞知其家被封抄,其父吳襄被軟禁,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掠走。三桂大怒,回師山海關,攻打大順軍城寨,並與清廷聯繫,表示獻山海關降清之意。李自成在一片石戰役兵敗後,吳三桂為清軍先鋒,對其一路追殺,直至其徹底失敗。此事被吳偉業寫入詩中:「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由於此詩句深入民心,令很多人以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使山河變色,都是為了陳圓圓的緣故。事實上,三桂此舉並非純粹為了「紅顏」,而只是一種政治投機而已。

--------------------------------------------------------------------------------------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權


在元末群雄中,最後推翻元朝、重建漢族一統天下的,是平民出身、曾做過和尚的朱元璋。他原屬紅巾軍的一部,後聲勢漸盛,獨樹一幟。朱元璋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作為根據地,整頓軍隊,勸課農桑,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的割據勢力。在平定江南以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兵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同年夏天,明軍長驅北上,節節勝利,元室北遁。八月,明軍入佔大都,朱元璋終於一統天下。

明太祖建國初期雖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於其出身貧寒、學識淺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資歷難於服眾,於是厲行君主極權的專制統治,以鞏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權政策主要表現於以下各點:
(一)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秘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製造兩次大冤獄(胡惟庸案、藍玉案),屠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他案件裏被殺的人也不可勝數。
(三)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羅織文字大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裏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許多「文字獄」。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不僅將皇帝的權力推向高峰,更鞏固、深化了中國專制文化,對後世遺禍極大。

-------------------------------------------------------------------------------------------------------------
2016-01-27 2:01 am
這位網友你好

我本身也有遇過這問題

急需用錢 找銀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壢仁寶當舖 有在幫人代辦二胎

估價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詢問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裡借過 服務態度好 辦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週轉的好幫手

放心啦!仁寶當舖是政府立案合法當舖

網路上的風評也非常好

在 中壢YKK對面 03-4520077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49: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8000051KK015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