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與宗教?

2007-02-18 2:20 pm
有科學家指出,宗教係進化必然的副產品,人從進化過程中,體内DNA操使人們去追尋宗教.
在人大腦分泌物質产生化學作用,你覺得認為是否係對.?

回答 (4)

2007-02-26 8:10 pm
宗教與科學不能相容??
看來不是宗教要推翻科學, 或科學推翻宗教,
看來只係偽科學才不理青紅皂白的亂來一通,
硬要人證明這證明那的,
香港法律中, 不是由控方提出證據證明人有罪嗎?
怎麼說宗教是假的人郤要人拿證據來證明自己是真的?
真是一頭霧水呢~~
2007-02-18 7:15 pm
2002年4月4日和2002年5月7日,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分別舉辦了兩次“宗教與科學講座”,給許多香港學者以及在座聽眾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4月4日的講座由伊恩‧巴伯(Ian Barbour)教授主講,題目為“西方的科學與宗教對談”(The Dialogu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West),回應者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的雷明德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的陳永康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的溫偉耀博士和香港浸會大學的江丕盛博士。

  5月7日的講座由弗朗西斯科‧阿亞拉(Francisco Ayala)教授主講,題目為“兩次革命:哥白尼與達爾文,以及他們把我們所帶入的世界”(Two Revolutions: Copernicus and Darwin and the World They Led Us Into),回應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的賴漢明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的黃岳順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的余達心博士和香港浸會大學的關啟文博士。

  中心舉辦的兩次講座都十分成功,每次與會者都將近百人。兩位講者──巴伯教授與阿亞拉教授都是世界知名的學者,而與會者中有許多都是知名的科學家。在這兩次講座中,這麼多神學家與科學家共聚一堂,積極對話,這在香港,甚至在中國也是頭一次,這對雙方加深對各自領域的理解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裏,我分別對兩位學者以及他們的思想作一些簡介,並提出自己的一點意見。

  伊恩‧巴伯1923年出生於北京,1943年在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本科畢業,專業是物理學。1946年,他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取得物理碩士學位。後來他作費米(Enrico Fermi)的助教,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取得物理博士學位,並於1951年成為卡拉瑪茲學院(Kalamazoo College)物理系主任。1953年,他轉入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學習神學、哲學和倫理學,於1956年完成其神學學位。從1955年起,他開始在卡爾勒敦學院(Carleton College)同時教授物理與宗教。因為杰出的教學成就,他被丹佛斯基金會(Danforth Foundation)授予哈比森獎(Harbison Award)。1965年,他的《科學與宗教的問題》(Issues in Science and Religion)〔中譯本名為《科學與宗教》。(伊安‧G‧巴伯著,阮煒等譯。1993。成都:四川人民。)〕一書在美國與英國出版,影響了一代科學家、神學家、倫理學家與平信徒。1971年,這本書再版了。1974年出版了《神話、模型與範式》(Myths, Models and Paradigms)一書,被提名美國的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1986年,他又被卡爾勒敦學院任命為榮譽退休教授。1987年,他參與組織了一系列科學家與神學家的國際會議。1989年,他出版了《科學時代中的宗教》(Religion in an Age of Science),並於1990年出版了《技術時代的倫理》(Ethics in an Age of Technology),這使得他於1993年獲提名美國宗教學會的圖書獎(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Book Award)。1999年,他被授予鄧普頓宗教促進獎(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in Religion)。


巴伯的講座內容

巴伯於浸會大學演
講。   巴伯這次演講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現代科學興起的思想文化背景,進而闡述了兩種宗教與科學關係的觀點:一種是矛盾說;一種是分隔說。他傾向於分隔說。並且,他認為,我們必須重新理解科學,進而重新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中世紀歐洲把世界看作是有固定次序的,並認為存在(being)的形式不會改變。上帝是全能的,祂創造世界又超越世界,人則是上帝造來管理世界的。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的這

一思想使人的科學活動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在科學發展的初期,上帝的目的這個觀念與理性的自然律觀念是相容的。啟蒙運動喚起了決定論與還原論,但20世紀的量子物理學質疑了這些觀點。同時,達爾文的學說也衝擊了“世界秩序不變”的圖景。

  世俗化運動大大改變了宗教與科學的關係。20世紀早期,許多人認為科學與宗教是相互衝突的。但是,巴伯認為,這些人陳述的理由超出了科學的範圍,成為了一種包羅一切的唯物主義哲學。實際上,他們描繪的實在圖景並不完全。人的經驗並不能全部用數理方法來處理,所以說,有神論只同唯物主義哲學相矛盾,而不是科學。
  那可以把宗教與科學的領域分開,從而避開矛盾麼?許多聖經學者贊成這一分隔,因為他們想嚴肅對待聖經,但又不想光從字面來解釋聖經,而是從寓言的方式來看待聖經。這樣,聖經中的許多記載就不是許多關於過去的事件,而是關於上帝與這個世界以及與我們在每一刻的根本聯繫。語言分析哲學家也支持這一點。他們認為,不同形式的語言在人的生活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各自的領域是不同的,而科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Gould)認為,科學無法伸進價值與倫理的體系。

  巴伯則認為,分隔說承認宗教在人類生活中的獨特性,很有吸引力。科學有一些邊界性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而且,科學也回答不了倫理問題。這就是說,科學解決的是實然的問題,而不是應然問題。

  他進一步從現代科學的發展來看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他認為,量子物理學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性,而非一些確定的預測。有的科學家認為那是因為理論的局限性,但大部分物理學家認為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特徵之一。再說,生物本身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進化史的特徵就是其不可預測性。在遠離平衡態的熱力學系統中,一個極其微小的變化能導致極巨大的後果。

  尤其是生物,它展示了許多層次不同的系統,而還原論無法解?各種層次的系統相互作用的問題。高層次的規律並不一定能還原成低層次的規律,層次之間是交互影響的。整全論就拒絕還原論,認為部分與整體是相互影響的──不過,過分的整全論對科學並不合適,因為如果把整全論推到極至,那麼整個世界都關聯,科學要考慮的因素就可能有無限多個,這使科學不再可能。科學研究必須有一個特定的不同於其他的物件,再簡化可能涉及的條件,設定理想條件進行研究。所以說極端的整全論對科學並不合適。

  巴伯還提到了資訊系統。資訊是一些規則的排列序列,如DNA序列。資訊的儲存與聯繫不能用靜態的、形式化的術語來理解。

  所有新科學的出現,都進一步展現了人的本質,也進一步展現了新科學的本質──人,或者科學的局限性。對於人來講,許多事件是非決定性的,但對於上帝來講並非如此。上帝不僅僅是宇宙的創始者,更是整個宇宙過程的掌控者。科學必須認識到自己這個領域的局限性。這是巴伯的觀點。


弗朗西斯科‧阿亞拉的講座內容
  弗朗西斯科‧阿亞拉1961年取得遺傳生物學博士。1980年,由於他在人類遺傳學方面的工作出色,因此被選入美國的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81年加入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古爾德的團體進行研究。1994年出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長,並於1994-2001年間成為克林頓總統的科學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ttee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成員。阿亞拉現時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兼任生物學教授以及哲學教授,已經出版了15本書,並發表了700餘篇文章。

他曾經說過:

有朝一日,科學能提供一個對物理世界完整而準確的描述,但它對於許多跟生命迫切相關的問題卻束手無策──比方說生命的意義、我們互相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責任──這些問題在人類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部分。
  有許多美國人反對科學,是因為他們認為科學表達了一個唯物主義世界觀。儘管阿亞拉不認為,科學是唯一的認知方式,但他認為,科學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認知方式,而且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非常大的認知方式。
不過,雖然科學拒絕填隙之神,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就能取代宗教。科學方法能進入並描述整個自然世界,但科學感興趣的問題並沒有涵蓋整個世界。比方說藝術體驗並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體驗,而且是一種有效獲得知識的方法。科學對世界的描述和理解給予我們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知識,但要達到人的靈魂的完滿,還需要瞭解一些在科學領域之外的東西。科學與宗教分屬於不同的體驗世界。宗教體驗給了我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知識。

  最終,他認為,還原論的解釋是幼稚的。物種起源、語言、人的進化都不能還原成物理或化學。科學與宗教各自的方式並不一樣,沒有必要混淆兩者。而且,科學與宗教是相容的,統一於一個完整的實在世界。
2007-02-18 6:53 pm
宗教確實係人類進化的必然,但理由是錯的。人類演化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有世俗公義的觀念!

宗教有以下作用:

1 在沒有世俗公義前(參考 "The Prince 君王論","純粹理性批判", "正義論"),世界還是需要秩序的,要維持秩序,一是武力,二是宗教/迷信,兩者都重要。點解天主教要燒死「巫女」,都係這個原因,絕非巫女法力驚人,而係因為她們有自由主義本能,危害到當時的世界秩序,因為係當時世界,宗教/迷信才是合理,世界如果自由起來反而無法管治,變成一片混亂。

2 在沒有科學方法前,人類還是需要處世,沒有西藥也要看巫醫,因而造成人類演化過程中,宗教/巫醫一直都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因為他們正正是科學方法的替代品。

3 在沒有心理學之前,人類能夠應付/認識心理壓力的能力其實極低,甚至只把小孩當成小成人。當時的人很需要宗教/迷信方法解決心理需要。

在古代宗教的用途實在數之不實,宗教並不是副產品,沒有宗教,古代人類社會將極為脆弱,根本無力發展出理性主義與世俗公義出來。

說大腦分泌物質令人追尋宗教,那是什麼物質呢?請問者具體說出來,我們才能評理。因為,我無法證明某種含意不明的東西是不存在,甚至說,當說到「獨角獸不存在」時,還有人強辯「也許獨角獸存在於另一個平衡宇宙」。
2007-02-18 5:33 pm
我唔認為"對"
至少我唔會追尋宗教(咁就代表我冇化學作用!?)
每個人都有佢既經歷, 有d經歷"使人們去追尋宗教"
如果咩都關chem事...好似將chem捧得太高
好似咩都有得解釋...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46: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8000051KK004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