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泥石流 (debris flow )------產生於溝谷中或坡地上的飽含大量固體物質(泥﹑沙﹑石塊和巨礫)的﹑不均質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然暴發﹑歷時短暫﹑來勢兇猛﹑破壞力大等特點﹐是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
研究簡況 ------在泥石流研究中﹐蘇聯居領先地位。蘇聯的研究始於1859年﹐研究內容較廣﹐且注重綜合研究﹐設有全國性的統一協調機構﹐成果顯著。日本是一個多泥石流的島國﹐1966年開始進行泥石流定點觀測和室內實驗研究﹐進展較快﹐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其他如奧地利﹑美國﹑英國﹑法國﹑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均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研究。中國古代先民已積累了一些同泥石流作鬥爭的經驗﹐但對泥石流的科學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積累了豐富而珍貴的泥石流資料﹐初步掌握了中國泥石流的分布﹑形成﹑運動﹑堆積及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針對不同山區﹑不同類型﹑不同防治要求的泥石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或單項治理的方法。與國外相比﹐中國在區域泥石流綜合考察研究﹑野外定位觀測試驗研究泥石流,預警報研究和綜合治理研究等方面成勣較顯著。
形成條件------ 泥石流是泥沙石塊和水相互作用﹑矛盾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一系列因素的控制和影響﹐而人類活動的合理與否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加劇了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總括起來﹐泥石流的形成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流域內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並能以滑坡﹑崩塌等塊體運動方式轉移到溝谷內﹐直接與湍急的水流相互作用而成泥石流﹐這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質基礎﹔流域內谷坡陡峻﹐溝床縱比降大﹐有利於水流的匯集和鬆散堆積物的崩落﹐並摻混為泥石流體迅猛下瀉﹐這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條件﹔在溝谷的上﹑中游區﹐有暴雨洪水﹐或冰川積雪融水和湖泊﹑水庫潰決等提供充沛的水源﹐憑藉有利的匯流地形﹐沖蝕掏挖谷坡或溝床鬆散物﹐這是形成泥石流的水動力條件。上述3個條件是相輔相成的﹐其總的規律是﹕泥石流的區域分布和發育程度受控於地質構造和地貌組合﹐泥石流的暴發頻率和活動強度受控於水源補給量和水動力激發因素﹐泥石流的性質和規模受控於鬆散固體物質的儲量多寡和補給方式。因此﹐在空間分布上﹐泥石流主要形成於斷裂構造發育或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降水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以及古冰川發育﹑現代冰川盤踞(尤以現代海洋性冰川分布的山區最為活躍)的高山地區。在時間上﹐泥石流大多形成於多年乾旱後的或者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山地資源後的多雨或暴雨年份﹔氣候轉暖﹐冰川衰退﹑積雪消融﹑凍土解凍的年份。
形態分區 ------泥石流大多發育在山區大江﹑大河兩岸的支溝中﹐典型泥石流溝的流域形態類似一條金魚﹐從上游到下游分為泥石流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 3個區段。
形成區 ------位於流域的上游﹐多為高山環抱的漏斗狀地形﹐滑坡﹑崩塌或冰崩﹑雪崩等多集中於此﹐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重力侵蝕和坡面侵蝕強烈﹐是泥石流的發源地﹐形成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水源主要由這裡供給。
流通區 ------位於流域的中游﹐多為基岩峽谷地形﹐溝床縱坡大﹐常有陡坎﹑跌水或瀑布﹐是泥石流破山而出的通道。
堆積區 ------多位於流域的下游﹐泥石流到此擺動頻繁﹐快速漫淤﹐形成扇形和錐形地貌﹐大小石塊密集﹐地面壟崗起伏﹑坎坷不平﹐山區城鎮﹑村寨﹑廠礦﹑鐵路和公路等多布設於此﹐是遭受泥石流襲擊的主要地區。
分布和危害 ------泥石流在全球山區廣為分布﹐除南極洲外﹐其餘6大洲都有泥石流活動。最活躍的地區是北回歸線至北緯50°之間的山區﹐諸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環太平洋山系﹑歐亞大陸內部一些褶皺斷裂山系等﹐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區。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有時也發生泥石流活動。泥石流災害波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災最多的國家有蘇聯﹑日本﹑美國﹑奧地利﹑印度尼西亞﹑秘魯﹑智利﹑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法國﹑義大利和尼泊爾等。據已公布的資料﹐日本有泥石流溝6萬餘條﹐蘇聯有6000餘條﹐奧地利有4000餘條﹐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亡。蘇聯的阿拉木圖城在歷史上屢遭泥石流的襲擊﹐1921年一次特大泥石流﹐造成500人死亡﹑損失財產達600萬盧布。1966年義大利暴發泥石流﹐死亡100餘人﹐埋沒了30萬公頃耕地﹑5萬隻大牲畜。1973年7~8月間﹐日本全國性大暴雨使230多條溝谷普遍暴發泥石流﹐釀成巨大災害。美國的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部乾旱山區﹐地處內華達山脈的洛杉磯城附近有泥石流溝100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