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產生泥石流?

2007-02-18 3:34 am
泥石流係咩 點產生架

回答 (3)

2007-02-18 8:34 am
✔ 最佳答案
泥石流 (debris flow )------產生於溝谷中或坡地上的飽含大量固體物質(泥﹑沙﹑石塊和巨礫)的﹑不均質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然暴發﹑歷時短暫﹑來勢兇猛﹑破壞力大等特點﹐是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
研究簡況 ------在泥石流研究中﹐蘇聯居領先地位。蘇聯的研究始於1859年﹐研究內容較廣﹐且注重綜合研究﹐設有全國性的統一協調機構﹐成果顯著。日本是一個多泥石流的島國﹐1966年開始進行泥石流定點觀測和室內實驗研究﹐進展較快﹐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其他如奧地利﹑美國﹑英國﹑法國﹑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均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泥石流災害的防治研究。中國古代先民已積累了一些同泥石流作鬥爭的經驗﹐但對泥石流的科學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積累了豐富而珍貴的泥石流資料﹐初步掌握了中國泥石流的分布﹑形成﹑運動﹑堆積及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針對不同山區﹑不同類型﹑不同防治要求的泥石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或單項治理的方法。與國外相比﹐中國在區域泥石流綜合考察研究﹑野外定位觀測試驗研究泥石流,預警報研究和綜合治理研究等方面成勣較顯著。
形成條件------ 泥石流是泥沙石塊和水相互作用﹑矛盾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一系列因素的控制和影響﹐而人類活動的合理與否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加劇了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總括起來﹐泥石流的形成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流域內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並能以滑坡﹑崩塌等塊體運動方式轉移到溝谷內﹐直接與湍急的水流相互作用而成泥石流﹐這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質基礎﹔流域內谷坡陡峻﹐溝床縱比降大﹐有利於水流的匯集和鬆散堆積物的崩落﹐並摻混為泥石流體迅猛下瀉﹐這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條件﹔在溝谷的上﹑中游區﹐有暴雨洪水﹐或冰川積雪融水和湖泊﹑水庫潰決等提供充沛的水源﹐憑藉有利的匯流地形﹐沖蝕掏挖谷坡或溝床鬆散物﹐這是形成泥石流的水動力條件。上述3個條件是相輔相成的﹐其總的規律是﹕泥石流的區域分布和發育程度受控於地質構造和地貌組合﹐泥石流的暴發頻率和活動強度受控於水源補給量和水動力激發因素﹐泥石流的性質和規模受控於鬆散固體物質的儲量多寡和補給方式。因此﹐在空間分布上﹐泥石流主要形成於斷裂構造發育或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降水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以及古冰川發育﹑現代冰川盤踞(尤以現代海洋性冰川分布的山區最為活躍)的高山地區。在時間上﹐泥石流大多形成於多年乾旱後的或者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山地資源後的多雨或暴雨年份﹔氣候轉暖﹐冰川衰退﹑積雪消融﹑凍土解凍的年份。
形態分區 ------泥石流大多發育在山區大江﹑大河兩岸的支溝中﹐典型泥石流溝的流域形態類似一條金魚﹐從上游到下游分為泥石流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 3個區段。
形成區 ------位於流域的上游﹐多為高山環抱的漏斗狀地形﹐滑坡﹑崩塌或冰崩﹑雪崩等多集中於此﹐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重力侵蝕和坡面侵蝕強烈﹐是泥石流的發源地﹐形成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水源主要由這裡供給。
流通區 ------位於流域的中游﹐多為基岩峽谷地形﹐溝床縱坡大﹐常有陡坎﹑跌水或瀑布﹐是泥石流破山而出的通道。
堆積區 ------多位於流域的下游﹐泥石流到此擺動頻繁﹐快速漫淤﹐形成扇形和錐形地貌﹐大小石塊密集﹐地面壟崗起伏﹑坎坷不平﹐山區城鎮﹑村寨﹑廠礦﹑鐵路和公路等多布設於此﹐是遭受泥石流襲擊的主要地區。
分布和危害 ------泥石流在全球山區廣為分布﹐除南極洲外﹐其餘6大洲都有泥石流活動。最活躍的地區是北回歸線至北緯50°之間的山區﹐諸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環太平洋山系﹑歐亞大陸內部一些褶皺斷裂山系等﹐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區。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有時也發生泥石流活動。泥石流災害波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災最多的國家有蘇聯﹑日本﹑美國﹑奧地利﹑印度尼西亞﹑秘魯﹑智利﹑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法國﹑義大利和尼泊爾等。據已公布的資料﹐日本有泥石流溝6萬餘條﹐蘇聯有6000餘條﹐奧地利有4000餘條﹐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亡。蘇聯的阿拉木圖城在歷史上屢遭泥石流的襲擊﹐1921年一次特大泥石流﹐造成500人死亡﹑損失財產達600萬盧布。1966年義大利暴發泥石流﹐死亡100餘人﹐埋沒了30萬公頃耕地﹑5萬隻大牲畜。1973年7~8月間﹐日本全國性大暴雨使230多條溝谷普遍暴發泥石流﹐釀成巨大災害。美國的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部乾旱山區﹐地處內華達山脈的洛杉磯城附近有泥石流溝100多條。
2007-02-18 9:21 pm
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專家考察後認為,造成這次泥石流災難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地民眾的泥石流防災意識非常薄弱,自我保護和自救能力太差。邛山二村等幾個村寨竟建築在大面積的泥石堆積地上;村寨距溝口4.2公里,泥石流在這4.2公里運動過程中有寶貴的20分鐘避災時間。然而由於缺乏通訊設備而無法聯繫,使溝口的村民和旅遊者來不及撤離;有的人還順著泥石流前進的方向避讓而致使厄運難逃。
丹巴泥石流災害又一次提醒我們,應大力開展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山地災害的科普教育,加強遊客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民眾的自我保護和自救能力。
山地災害來勢兇猛、威力無比,遠比洪水來得突然,也更加慘烈。所以,遠離災害、避開險境是最好的防災方法。前往山區溝谷旅遊,一定事先要了解當地的近期天氣實況和未來數日的天氣預報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遊客應儘量避免大雨天或連續陰雨天前往這些景區旅遊。如恰逢惡劣天氣,寧可蒙受經濟損失、調整旅遊路線,也不可貿然前往。
地質專家告訴我們,泥石流、滑坡、崩塌的發生也有跡可循。坡度較陡或坡體成孤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坡體上有明顯的裂縫、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這說明曾經發生過滑坡或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有較多柴草、樹木,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的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還有輕微震動感,這些跡象都能確認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如果在山區旅遊時,不幸遇上泥石流,遊客不要驚慌,必須遵循規律採取以下應急避險措施:根據各種現象判斷泥石流發生之後應立即逃逸,選擇最短最安全的路徑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順著泥石流前進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層厚的凹處;不要上樹躲避,因泥石流可掃除沿途一切障礙;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體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發生;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漸小之後或雨剛停不能馬上返回危險區,泥石流常滯後於降雨暴發;白天降雨較多後,晚上或夜間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轉移、撤離;人們在山區溝谷中游玩時,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遊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在山區旅遊,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電災害、冬季冰雪災害等都對遊客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遇到泥石流如何脫險:
1.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轉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離山谷越遠越好,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
2.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聲響,如聽到要高度警惕,3.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
4.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在溝谷和坡地上產生的﹑飽含黏土和礫石的液態﹑固態兩相流。它以突然暴發﹑快速運動的巨大衝擊力和高強搬運能力沖刷溝床﹐破壞各種建築物和設施﹐淤埋村莊﹑農田﹐堵塞江河﹐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在中國以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山西﹑北京等26個省(市﹑自治區)發生較嚴重。世界上蘇聯﹑日本﹑奧地利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泥石流危害。(見彩圖 泥石流 )
類型 泥石流分類的方法很多。按挾帶物質的組成情況可分 3類﹕泥流。所挾帶的物質主要是粗砂以下的泥沙﹐有時也有少量的碎石岩屑。泥石流。流體由大量細顆粒物質(粉砂﹑黏土等)和巨大的石塊﹑漂礫及水所組成。水石流。主要由大石塊和水或稀泥漿所組成。按形成泥石流的動力條件可分為﹕水力類泥石流。由於地表徑流的強烈侵蝕作用或水體潰決﹐大量固體物質進入溝道而形成的泥石流。屬於泥沙運動力學研究的範疇。重力類泥石流。由於土體內容水量超過飽和﹐使土體失去平衡並引起滑動而產生。按物理力學特性泥石流還可分為紊流型(稀性泥石流或高含沙山洪)及層流型(黏性泥石流或結構性泥石流)兩類。
形成條件 形成泥石流要同時具備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陡峻的地形和一定強度的降水。人為因素對某些地區泥石流的發生也有嚴重影響。鬆散固體物質的成分﹑數量和補給方式﹐決定泥石流的類型﹑性質和規模。而鬆散固體物質的構成﹑儲存和積聚又取決於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地震﹑地層岩性和不良物理地質現象等。形成泥石流地形具有陡峻和高差大的漏斗形特徵﹐坡面上鬆散固體物質易匯集於溝谷﹐在水動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水是激發泥石流暴發的重要條件﹐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和搬運介質。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水體潰決等形式﹐其中暴雨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如破壞自然條件﹑增加鬆散固體物質等﹐均會導致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復活或加劇其為害作用。
運動特性 泥石流以間歇性的陣流形式出現﹐在一次泥石流過程中形成十幾次至幾十次陣流。陣流的前峰高而陡﹐多由大石塊組成﹐俗稱龍頭。有時龍頭從幾米至十幾米的高峰﹐奔騰咆哮衝出峽谷。泥石流運動中所遇到的沿程損失使陣流變薄﹐流速變慢﹐最後呈葉片狀停積在溝床中。陣性流動中一陣比一陣向前推進更遠的過程稱為鋪床過程。在鋪床過程完成以後﹐繼之而來的泥石流便以較快的速度在泥面上運動。由於流速快﹐慣性大﹐在流經彎道處﹐凹岸有顯著的超高現象﹐容易產生裁彎取直。遇有反坡時﹐能爬高翻越前進﹐有時甚至可以爬越高達 5~10米的階地﹑陡坎或導流壩。泥石流停積以後﹐仍保持運動時的結構不變﹐形成許多平行於主流方向的礫石堆﹐其形態有舌狀﹑壟崗狀和島狀﹐具有較平坦或中間微微突起的頂面﹐兩側成較陡的斜坡﹐前緣成陡坎。由於泥石流的這種運動特性和堆積形態﹐使堆積扇的地面坎坷不平﹐與一般山洪或冰川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積扇迥然不同。
防治措施 防護工程。在泥石流集中的山區﹐沿溪流修築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以抵禦或消除泥石流的沖刷﹑衝擊﹑側蝕和淤埋等為害。排導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泥石流溝道的泄洪能力(見水土保持工程技術措施)。攔擋工程。用以控制組成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山洪徑流﹐削弱泥石流流量﹑下泄量和能量﹐減少泥石流對下游建築物的沖刷﹑撞擊﹑淤積等為害。生物措施。用以保護山坡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繼續發展﹐甚至最終根治泥石流。
參考: 網上
2007-02-18 3:51 am
1. 泥石流是速度最快(時速達80km/h, 像薄扶林道的亡命小巴一樣快), 液態的地表下滑現象. 是山泥傾瀉的一種.

2. 泥石流是大量的水份引致土質疏鬆. 地表吸水後增加了重量及結構力減弱, 形成不穩定的土層. 一旦受到進一步刺激如山洪, 塌樹, 甚至貨車經過的震動, 便觸發泥石流. 土質溶入水份以流質的形式衝下山坡形成泥石流. 是山泥傾瀉的一種.
泥石流主要誘因是水, 包括突發性的高雨量, 溶雪, 河水泛濫, 或山坡長期缺乏修整.
地表物質的尺碼也有影響, 越大的石塊越能卡在一起形成結構力. 風化較嚴重, 越幼細的土層越易受水的沖刷而成流質.

3. 如上文. 發生的地方包括高雨量, 坡度高, 附近有河/湖, 在冰山的山腳, 風化較嚴重, 土質較幼少石塊的地方都有機會發生. 香港這種雨量大而不平均, 溫差大, 風化嚴重, 山多, 極斜的人工斜坡多, 到處都是山溪/引水道/水塘的地方, 便經常有泥石流.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7000051KK031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