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隋朝的問題...

2007-02-17 10:44 pm
你們認為隋文帝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試抒發你的意見。( 唔該要有2-3個理由)

回答 (4)

2007-02-17 11:10 pm
✔ 最佳答案
在歷史的角度作出發點來說隋文帝楊堅是功大於過的
其最大的功勞是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而在當時民生的角度也同樣是功大於過,因為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當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另外在文帝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和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及推行均田制,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開了中國科舉制度的先河,這是他的功勞.
但在過方面有兩點比較特出,一.他是個節儉的皇帝,甚至可說是節儉得過份,在大旱時仍不肯開倉.二.由於錯愛了楊廣而廢了楊勇,遂 令楊廣成為了 日後的窮奢極侈的昏君隋煬帝
2007-02-18 3:57 am
我認為隋文帝是功大於過

隋文帝能克制自己、符合禮儀,勤勞地思考政務,每次在朝廷上理政,往往坐到太陽西斜的時候還不下朝,他召見五品以上的官員,賜予座位,和他們討論政事,使得禁衛之士只好站著傳餐而食,這樣看來,雖然隋文帝的天性不算仁慈聖明,但也是勵精圖治的君主。

(一)政治方面:
確立三省六部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把地方官用人之權完全操於中央之手,所謂「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迹,皆屬考功」。此外,又令地方長官及其重要屬僚每年末到中央來「上考課」,時稱「朝集」。由此中央得以控制地方,達到真正的中央集權。

至於地方政制方面,隋文帝接納楊尚希建議,於開皇三年罷郡為州,「存要去閑,併小為大」,裁汰冗官,減省開支,至煬帝改州為郡,行郡縣、兩級制。

任官方面,則改魏晉以來,士族把持政權,門第為任官之標準,而以北周蘇綽「任官以才德為主,不限門資」,「擢賢良」之議為依歸,加以推而廣之。因此隋文帝不但任官不問門第,選士亦廢九品中正制,而施行其他徵集人才之辦法。隋文帝開皇七年,令諸州歲貢三人,又考試秀才只重才學,不限門資;煬帝時更建進士科,開創唐以後千餘年的科舉制度。

軍事方面,承襲魏周府兵制度,而加以改良,使其趨於兵農合一,開皇十年下詔云:「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苞桑,恆為流寓之人,竟無鄉里之號,朕甚愍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賬,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二)經濟方面:
隋仍沿襲北魏之均田制,每丁授露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人露田四十畝。把無主之荒地盡量分配與農民耕種,收人盡其才,地盡其利之效,非獨擴大耕地之面積,且足以固定流徙之人口,於國家之經濟發展自屬有利。

至於經濟建設方面,則以興建新都大興城,開通廣通渠以便漕運及廣設官倉與義倉為史家所稱譽,於是隋經濟大甦,國力日增,史稱:「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師帑藏皆充積於廊廡之下!」

(三)文化方面:
魏晉南北朝,社會動亂,士氣消沉,因之文風浮靡,華而不實。因此隋文帝即位以後,針對此種文風,於開皇四年九月特下詔,令天下公私文翰,並用實錄,不許鋪張。由是文風漸變,進而影響社會風氣亦轉趨樸實。

其次,南北朝時,由於戰禍離散,累代藏書,率多散佚,故文帝即位初,即下詔搜求天下遺書,並接納牛弘議,每獻書一卷,即賜帛一匹。於是四方獻書者,紛紛而至,一二年間,遺書大備。

此外又制禮作樂,拜牛弘為禮部尚書,令撰修五禮,成書百卷,頒布推行,稱為「新禮」,又敕牛弘與博士何妥等人,共同參訂雅樂,到開皇十四年完成。

故開皇之治,不僅戶口增加,法令順行,文教亦復興盛,且經濟富足,為漢以來所僅有,至文帝開皇末年,天下積儲,足供國家五、六十年之用。

總結而言,隋文帝有為國為民之心,促成「開皇之治」、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勵精之主。

隋文帝後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陝西岐山)修建奢華的仁壽宮,耗資巨大,累死民伕上萬人。是一個驚人的大過。文帝還多疑偏信,廢太子楊勇,另立心懷不軌的楊廣為太子,造成了後來隋的速亡。

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于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契,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足以流芳千古.然而,御下過嚴,令不少功臣未獲善終,尤其立楊廣為太子,令遺禍後代,竟使江山斷送,實為遺憾。
2007-02-18 3:42 am
「功大於過」because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but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在大旱時仍不肯開倉,身為皇帝,但衣著十分樸素。長子楊勇為人奢侈,受楊堅厭惡;次子楊廣(即隋煬帝)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但背後比楊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楊堅喜愛,後來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是他的一大敗筆。
隋文帝是「功大於過」..............................


政績(功)
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鑑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太子(過)
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在大旱時仍不肯開倉,身為皇帝,但衣著十分樸素。長子楊勇為人奢侈,受楊堅厭惡;次子楊廣(即隋煬帝)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但背後比楊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楊堅喜愛,後來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是他的一大敗筆。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5: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7000051KK018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