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

2007-02-17 8:06 pm
請問《老子》第十七章果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點解?
Plz !!!

回答 (2)

2007-02-17 8:11 pm
✔ 最佳答案
自古學者把「太上」註成國君,對「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解釋成:「最下等的國君,因為誠信不足,而使百姓都不信任他。」
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newsgroup/taoistol...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因為缺乏誠信,以致失去威信
2007-02-20 11:54 pm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處:《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淳風第十七

注釋:根據西漢河上公注 《老子注》
意思是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領導者的誠信靠不住, 於是老百姓才自然不相信他。〕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在本章,老子確立了統治者的四個等級:最高級的是清靜無為而順任天下之自然的合道之王,其次是立聖言信諾以召引天下親附的王道之王,再次是以強力征服天下並以威嚴鎮唬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是群起侮之的末路之王。末路之王不足為論,那麼,王道之王﹑霸道之王呢?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就是說,信須足信方可有信,否則,一言之失,足毀全篇,一次實踐的否證,就可以動搖一個立言之說的根基,一點威嚴的破損,就足以導致整個威嚴面具的全然倒塌。有不信,就難免墮入其次再其次的窮途末路,於是反證了仗恃威嚴的霸道之王或仗恃誠信的王道之王都是難當。其結果,當然就導出了"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太上王"為至高的結論。

老子對"太上王"的肯定說明老子對像道那樣的"看不見的手"的統治的推崇,標示著老子對過分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反對,是在社會層面的"虛其心"。老子崇尚一個人民可以自豪地說出"我自然"的自由社會,極大地貶低了集權政治的必要性,顯示了與君主立憲制主張相類似的"虛君"傾向。由於"統治者"可泛指一般意義的"統而治之者"(即一般的組織管理者),所以,老子關於"太上王"的論述是可以旁推於一般的組織管理之道的。


收錄日期: 2021-05-03 05:5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7000051KK011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