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綏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绥靖政策)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綏靖,(綏國粵音皆為雖(suī)),即以安撫(綏)的手段使局勢安定(靖)。英語稱Appeasement,「慰撫」之意。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曾設立過多個「綏靖公署」,意圖維護地區局勢。
綏靖政策是一種通過在某些可能導致戰爭的事務上作出讓步來討好某個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的外交政策。漢語中,這個詞一般用於貶義,且現在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美、法、蘇等大國對德、意、日侵略者姑息、縱容,不惜犧牲他國的領土主權以至本國利益去滿足侵略者的慾望,以圖苟安的政策。
目錄 [隐藏]
1 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
1.1 原因
1.2 經過
2 蘇聯的綏靖政策
3 相關連接
[編輯] 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
[編輯] 原因
對西方國家採取綏靖政策原因,現在有多種解讀
針對蘇聯及共產主義,企圖「禍水東引」。
對於世界大戰的恐懼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各國的經濟創傷還沒有愈合
害怕德國進行戰略性轟炸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過分壓制,使得各國認為德國只是為了要回自己應得利益
沒有真正認識到納粹及希特拉的危險性和危害性
[編輯] 經過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之初,美英對日本侵華不加反對,一般認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進攻蘇聯。1932年美國雖然宣佈「不承認主義」,反對日本破壞門戶開放政策和《九國公約》,但同時,美國又把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銷日本。美國這種既指責又縱容的兩面政策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英國則一再偏袒日本,如,英法操縱國際聯盟,拒絕對日經濟制裁。1937年7月,英日更是直接簽訂了有田-克萊琪協定,這一協定可說是是慕尼黑陰謀在遠東的前奏曲。
綏靖政策在歐洲的推行,以英法對德綏靖為主要內容,英國為主導。
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公然擴軍備戰。英法對此不僅不加制裁,反而英國同德國締結《英德海軍協定》,變相支持德國的毀約行為。
1935年1月,法國同義大利簽定「羅馬協定」,慫恿義大利於10月挑起侵略衣索比亞戰爭。英法操縱國聯雖然不得不宣佈對意經濟制裁,但拒絕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1936年5月,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
1935年8月通過的美國中立法,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後是綏靖政策的變種。有人認為,它的目的在於隔岸觀火,從中漁利。
1936年3月,由於英法按兵不動,德國不發一槍一彈,佔領萊茵非武裝區。8月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英法則推行不幹涉政策,客觀上是縱容德意等干涉者,結果,西班牙共和國被顛覆,德國借西班牙戰場完成了軍事實驗。
1938年3月,英法聽任德國吞併奧地利。
此時,考慮到蘇、法、捷三國彼此簽訂了互助條約,加上英法之間也有互助義務,史達林曾建議,建立一個英、法、蘇、捷反對納粹德國的聯合陣線,並制定一項對付德國的聯合軍事計劃。可是,英法不僅對此不熱心,反而於1938年10月,伙同德意把慕尼黑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讓德國佔領了蘇台德地區,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是綏靖政策最極端的表現。
此後,英法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而希特拉則得寸進尺,1939年3月,德國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但即使在這個時候,英法依然採用綏靖政策,沒有及時宣戰。最後,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英法綏靖政策也走向破產,但英法依然宣而不戰,不僅使得波蘭快速淪陷,而且使得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得以重整軍隊。
[編輯] 蘇聯的綏靖政策
對於英法的政策,蘇聯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為了「禍水東引」,因此決定相應地採取「禍水西推」策略。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達成協議並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1941年6月22日,德國沒有繼續襲擊英國而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的綏靖政策也最終破滅。
[編輯] 相關連接
中共關於反對東方慕尼黑陰謀的指示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A5%E9%9D%96&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