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2007-02-16 10:13 pm
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指的是甚麼
另外希望給我...詳細的資料和圖片...
thx............

回答 (3)

2007-02-16 10:40 pm
✔ 最佳答案
國民大革命

1通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軍閥內部的分化和革命,孫中山北上宣言和國民會議運動以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擴大,國民革命開始興起。



2從1924年1月開始到1927年7月失敗,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代表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軍閥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對象就是北洋軍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3鑒於力量對比的懸殊,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工農運動的積極促進和配合下基本消滅孫、吳兩大軍閥,打敗了奉系軍閥。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捲到長江流域。



4革命有四個突出特點:a、四個階級結成統一戰線,全力(規模大)進行革命;b、中共直接領導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沒有這樣廣泛的群眾基礎;c、有正規的新式的革命軍隊,並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北代戰爭,這是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所無法比擬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上述四點足以說明這是一場國民大革命。

5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勢力的瓦解破壞和蔣汪叛變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傾妥協,北伐雖然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但又出現了充當中外反動勢力代理工具的蔣介石集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仍未改變,民主革命任務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後失敗了。

C How researched
2007-02-16 10:48 pm
kamen rider
2007-02-16 10:48 pm
共產黨與國民黨是兩個分歧頗大的政治組織,前者倡尊共產主義,後者傾向資本主義,原則上似無調和合作的餘地,但自中共成立至1949年,基於種種原因,國共曾有兩次合作。而於國民黨被逼退守台灣前,國共關係 大致可分為四期。1923 - 1927「容共時期」,這時國民黨容許中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企圖轉化之,以擴大國民革命的力量。1927 - 1937「剿共時期」,這期將中共逐出國民黨,進而清剿及消滅。1937 - 1945「聯共時期」,這期日本全面侵華,國共兩黨聯合抗亂。1945 - 1949「抗共時期」, 這時國民黨漸處劣勢,力謀抗拒中共的擴張,但終被逐至台灣。現論述1949年前國共兩黨的關系發展於如下: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成功推翻沙皇,吸引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注意。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在1918年報道了俄國的革命,1919年5月又出版了〈馬思主義研究專號〉,介紹「階級斗爭」和「唯物史觀」, 肯定了蘇俄革命的意義,其他報章雜誌亦爭相介紹馬列主義。另一方面,為打破外交上之孤立,爭取亞洲人民的好感,蘇俄於1918及1919 年相繼宣佈廢除所有華的不平等條約。到1920年5月,第三國際派維丁斯基來來華,鼓勵陳獨秀,李大釗等組建中國共產黨,李大釗在北京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毛澤東亦在湖南辦「文化書社」。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共產黨,成立「中共臨時中央」,並向國內外發展,北京,武漢,長沙,廣州,山東陸續有共產黨組織出現,在日本東京,法國國巴黎,也有共產主義小組出現。1921年7月1在第三國際代表馬林的指導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毛澤東,董必武,張國燾等十三人,代表全國五十多笞黨員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產黨黨綱》,選舉陣獨秀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此時中共致力於推展工人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及擴共產黨組織的工作。

1922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落實其綱領為打倒軍閥,進行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又正式決定加入共產國際的全球策略為行動指標,認為中國革命是全球反帝國主義鬥爭一部份,中共應與「民族資產階級」的政黨組成「反黨國主義統一戰線」。自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舞台上便漸露頭角。

袁世凱復辟失敗後,中國又陷於軍閥割據,戰禍連年,社會混亂不已。孫中山先生受到南方軍閥的排擠,他眼見於無法實現自己的主張,離粵赴滬,潛心研究政治,著《孫文學說》。1919年10月,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積極爭取自五四運動以後,愛國情緒日益高漲的青年學生,提高黨員質素。又創辦《建設》雜誌刊載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宣傳中國國民黨的建國理想,並準備以武力打倒政敵。1921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先生任非常大總統,統一兩廣和北京政府相對立。但孫中山先生的北伐大計受陳陳明的叛亂破壞,廣東的基地亦喪失。正當此時,蘇俄多次派人與孫中山先生聯絡,欲使中共加入國民黨,共同推進中國的革命事業。孫中山亦因形勢孤立,認為需要尋求其他勢力的支持,故同意將國民黨改組,准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1923年1月,蘇俄派越飛到上海,與孫中山先生商議「聯俄容共」問題。1月16日,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聲明中國、蘇俄同認為蘇維埃制度不能引用於中國,蘇俄願意贊助中國完成統一、獨立,孫中山先生收復廣州,重建革命基地,設立「大元師府」。8月,派蔣中正率領代表團赴蘇俄考察政治和軍事。 1923年10月,蘇俄派鮑羅廷前來廣州,建議:注重宣傳,動員民眾,推行軍中政治工作。孫中山先生委任他為國民黨的顧問,協助國民黨改組。1924年1 月,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共產黨黨員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等十人當選國民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及候補委員。並發表宣言,公佈政綱,指出中國的禍亂都是帝國主義勾結軍閥所造成。對外政策方面,以廢除不平等條約,償還外債為主。對內則以確定人民完全自由平等,改進農民,工人生活為主。這亦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達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其後,蘇俄陸續對國民黨提供武器,金錢和顧問人員的援助。1924年5月,成立黃埔軍官學校,以蔣中正為校長,借用俄國顧問訓練軍事人才,建立「黨軍」。

自是國共兩黨不僅建立了政治合作關係。亦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從國民黨建立「聯俄容共」的方針開始,便一直以伐統一為目標。1926年國民革命軍終誓師北伐,但至1927年北伐途中,國共裂痕日深,令國民黨展開清黨分共行動,自此國共第一次合作亦告終。

1924年1月,國共第一次合作成立。中共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中共的組織依然存在,便形成「黨中有黨」的情況,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紛爭時起。自國共合作,共黨扶助國民黨中的左派汪精為領袖,又以共產黨人譚平山主持國民黨政府組織部,在軍事上,周恩來等在黃埔軍校稱极培養共產力量,在輿論上共產黨亦展開職极攻勢。從種種方面上均欲樹立黨的地位。由於「容共」政策下,共黨得以依附國民黨不斷活動及發展勢力,終引起國民黨內部份人的疑慮,擔心領道權會被中共所奪,進而產生排共之意。

1925年11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林森等反共派相繼被排擠離粵後,在北京西山孫中山靈前舉行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議開除共黨份子,懲處汪精衛及解除鮑羅廷職務,於是反共派便在上海另設中正黨部,國民黨內式分裂。1926年,共黨在黃埔軍校的活動日漸加強,引起校長蔣中工的戒心。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發生,蔣下令實行戒備,逮捕第一軍及黃埔軍校中的共黨人員,並派兵包圍俄顧問住宅及共黨機關,收繳共黨的槍械。1926年7月北伐展開後,很快收復長江以南地區,但共黨積極發動農民,工人運動,聲勢日大,今國民黨內部對「容共」與「清共」的分歧漸表面化。1927年4月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上海舉行會議,訂立「清黨原則」及組「清黨委員會」,進行清黨工作。四月十二日蔣下令將共黨組織的上海總工糾察隊三千人繳械,公開進行清黨,三天內捕殺了八百多名共產黨人,廣東,褔建,江蘇,淅江等省的國民黨組織,也在蔣佈置下進行清黨,是為「四一二清黨」。至4月18日更在京另組國民政府,形成了「寧漢分裂」。

武漢國民政府本是支持「聯俄容共」,但其後發覺共行動是受「第三國際」指揮,1927年4月初,張作霖搜查北京蘇俄使館,搜出了很多文件,證明中共行動及受第三國際指揮,武漢政府認為有清黨的必要。1927年5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屬下軍許克祥等,在長沙解散由共黨控制的工人糾察隊及農民自軍,又封閉與共黨有關的湖南總公會,捕殺共產黨人,6月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亦宣佈反共。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正式下令「分共」,免除各機關的中共黨員職務,史稱「七一五分共」。1927年9月南京武漢兩地國民政府取得諒解,重新合併,是為「寧漢復合」。而寧漢復合亦象徵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

國民黨分共後,共黨逼於轉入農材發展,但國民黨並不就此罷休,為撤底消滅共黨,不久即對其以武力征討,此即步入「剿共時期」。在國民黨分共後,國共由第一次合作轉為十年內戰。1927年8月1日,北伐軍中的共黨黨員如周恩來,朱德等率領三萬士兵,在南昌發動起義失敗。隨後,毛澤東在湖南,江西邊界動「兩湖秋收起義」,失敗之後即率余部據井岡山,建立中共第一個農村根據地。

次年四月,朱德率南昌起義余部至井岡山與毛會師,合編成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為黨代表,訂定「亂進我退,亂退我進,亂住我扶,亂疲我打」的游擊戰術,「三大紀律」及「八項注意」等軍隊守則,但因國軍多次進攻,共產黨的活動遂漸走向農村。1930年3月成立江西及閩西蘇維埃政府,即中央蘇維埃區,其後在閩;贛,湘,粵陸續建立了十多個根據地及八支紅軍,控制了124縣,軍隊人數達六萬。共黨控制區內透過組織農民進行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土地以重新分配,藉此擴大根據地的生產及令農民在人力物力上支持紅軍。1931年,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往瑞金,11月在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挨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中正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才開始正視共黨的發展。國民政府眼看共產黨控制的地區日廣,勢力日盛,自1930調集軍隊,五次大舉進攻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及其它地區的根據地。圍攻瑞金的前三次軍事行動,都因戰略錯誤或日本發動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而未能收效。1933年初,「一二八事變」局部獲得解決,國民政府又發動第四次圍攻,此次國軍以築公路,建碉堡,設保甲,編民團協助進攻,但因受日軍侵犯華北的影響而被迫停止。 1933年5月,中日簽訂《塘沽協定》,國民政府調動八十萬大軍,由蔣中正親指揮,對共黨中央根據地及鄰近湘,贛,閩,浙等據點發動總圍剿,即第五次圍攻。這次改用「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以及「封鎖」的戰術,以碉堡群和公路網嚴密封鎖蘇區,並隨勝利逐步少包圍範圍。戰事持續一年,國軍步步進逼,紅軍敗退,食物與軍需品亦漸缺乏,轄區日漸減少,最終共軍被逼1934年10月放棄江西,展開「長征」。國軍前四次進剿,皆因日本侵扰破不了共軍的游擊戰術而敗,至第五次方逼使共軍撤離根據地,但仍未能剿灰之,反讓其突圍而走,故第五次圍剿雖表面成功,但在「總圍剿」的角度而言則是失敗的。
參考: 學生論文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30: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6000051KK020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