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質素,首要條件是要端正自己的心。
古文《大學》提及[.............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以白話解:即所謂,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懮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裡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麼味道。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www.dfg.hk/big5/chtwh/ssjz/1-daxuejinghua.htm
換句說話,就是要保持一個平常心,要達到平常心是一件很難的事,要下一番功夫。
台灣星雲法師有以下的見解:
一個人在生活中,經常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凡夫的心不定,容易受外境的影響,被外在事物所繫縛,於是得意時歡喜,失意時生氣,傷心時悲哀,歡心時快樂。甚至一天當中,情緒就在喜怒哀樂中來回幾次。喜怒哀樂既然是生活中免不了的反應,要如何對應這些情緒?在此提出四個看法:
第一、喜不大笑:有些人一遇到得意事,眉開眼笑,喜形於色。心中歡喜固然很好,但切忌得意忘形。佛教有「笑不露齒」的規矩,這不是限制我們表露心中的歡喜,而是有威儀的人,會以微笑表達,不是露齒大笑。所謂「對失意人不談得意事,處得意時莫忘失意時」,當你正得意時,豈知身旁沒有失意人?因此,要收歛自己的歡愉,不要讓自己的歡喜成為他人的刺激。
第二、怒不暴跳:有的人遇到忤逆事,立即面紅耳赤,暴跳如雷,拍桌子、摜東西、掄拳頭、破口罵人,其實這些都是不明智的舉動。暴跳如雷不僅會損傷身體,且會使事情複雜化。有的人在盛怒時,血脈賁張引起內耳供血障礙,因而得了突發性耳聾。有的人一氣之下,一命嗚呼哀哉,損失更慘重。盛怒暴跳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因為失去理智,而得罪更多人,使事情複雜化,增加處理的麻煩。因此,要理直氣和地來處理心中的怒氣。
第三、哀不嚎哭:遇到哀傷的事,有些人以「哭」來面對,大哭、痛哭、嚎哭,哭得六神無主,哭得渾身無力。但是,哭只有傷身,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且消耗了自己的能量。遇到悲哀的事情,要沉得住氣,甚至眼淚不輕流,才能化悲憤為力量,才有精神作最好的應變。
第四、樂不輕佻:有人習慣以手舞足蹈、高歌狂歡,來表達自己的快樂,這種動作太過輕佻。佛經說:「若謂樂著色,放逸之所使。」就是指那些恣意宣洩快樂情緒的人;又說「樂極而害至」,就是勸人要謹防「樂極生悲」。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保有歡愉快樂的心情,但是,動作舉止仍要中規中矩。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生活中面對喜、怒、哀、樂的情緒,若能記取這四個要點,也可以算是達到「中節」的標準了:
第一、喜不大笑,
第二、怒不暴跳,
第三、哀不嚎哭,
第四、樂不輕佻。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2003-hsingslogan/9310-12/041227.htm